简介: 《战争论》全书共三卷,约70余万字。为了帮助现代读者了解这部巨著的思想精髓,我们出版的这一精选本希望尽量多收录克劳塞维茨独创的、不朽的思想——主要见于第一、第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 克劳塞维茨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定价:21.50元
  • ISBN:7544711862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3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

好心人当然认为可能有更奇妙的办法,不流太多的血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击败敌人,并且还想象这是战争艺术的真正目的。听上去挺不错的,但这是必须指出的谬误;战争是高度危险的事,来自好心肠的错误是最糟糕的。最大限度地使用武力与同时运用智力并不相悖。如果一方毫无愧疚地使用武力在流血牺牲前毫不退缩,而另一方却一味退让,那么前者定会占上风,他会迫使对方也采取流血行动然后每一方都会把对方逼至极端,唯一能够限制行动的因素只有战争固有的平衡力。

问题就必须这样来看待,纯粹为战争的残暴而愁苦,因而对战争的本来面目装作看不见,这是毫无益处的,甚至是错误的。

如果说文明国家之间的战争没有野蛮人之间的战争残酷,破坏性也没那么强,原因在于国家的社会条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引起战争的因素,也是限制和缓和战争的因素。这些影响力却不是战争的一部分,在战争爆发之前它们就已经存在。把缓和原则纳入战争理论总是会导致逻辑上的悖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27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最后,我们不想冒昧地对高级精神力量下个更精确的定乂,就让我们声明人的智力(这个措辞的一般意义)是有差异的。如果要问哪一种智力倾向最有可能具有军事天才的素质,经验和观察会告诉我们,是喜欢探究的智力而不是富有创意的智力;是综合性的方法,而不是专门化的方法;是冷静的头脑,而不是神经质的头脑。我们在战争中往往选择
这样的人,把我们的兄弟、孩子、国家的安全和荣誉托付给他们。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27 添加
此章节有1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虛荣心驱使那些批评家把研究当作一种思想的夸示。

第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把狭隘的体系当作至尊法典,把它们滥用到令人尴尬、难以容忍的地步。要看清这些体系的片面性一点不难,它们那所谓的永远正确也就不攻自破。不过,这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有限的,因为这些体系毕竟不多,危害性也相对小些。

另一种更为严重的威胁来自于充斥这些体系的行话、术语和比喻。它们无处不在,像不法暴徒和散兵游勇一样四处骚扰。批评家即使不准备采纳某种体系,也仍然会把体系中的一鳞半爪奉为圭臬,作为指责指挥官错误的依据。很少有批评家不用科学军事理论中的零星知识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种军事理论中最不重要的部分——纯粹的术语和比喻,往往不是别的,只是批评论述的装饰品。不可避免的是,所有特定体系中的用词和术语一旦脱离了该体系的语境,被当作一般公理或至理名言来使用,就会失去它们本来的意义。

批评家的第三大败笔就是炫耀自己的博学和误用历史事实。我们已经提到过战争艺术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我们对史例和一般战争史的看法会在后面章节加以阐述。一个随便引用的史实有可能被人用来证明完全相反的观点。从遥远的时代和国度找出三四个例子,把它们从完全不同的情形中剥离出来,堆砌在一起,只会造成判断混乱,什么也证明不了。在光天化日下,它们只是一堆垃圾,但作者却拿它们来炫耀自己的博学。

这些含糊不清、似是而非、混乱不堪、主观臆断的概念究竟有什么实用价值?几乎没有。它们使理论从一开始就脱离实际,那些军事才能不容置疑的人只会把它们当作笑料。

如果理论能够简明直接地考察作战中的各种问题,确定能够确定的东西,不作虚假的声明,不把科学惯例和历史事实作为炫耀的资本,不与那些凭天赋作战成功的人脱离关系,那么,理论就不会出现上述的弊端了。
byebye1977 //作者对批评家的批评,感觉这三点同样适用于商业评论。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2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然而,我们越是从总体追索至细节,就越不能从遥远的时代找到典型事例和经验。我们无法正确地估计当时的相关事件,也无法用它们来解释我们现在使用的完全不同的手段。

不幸的是,作家总是不加掩饰地喜欢援引古代史例。这到底是虚荣心作怪,还是为了招摇撞骗,我们不得而知。这样的做法里面看不到想指导他人、说服他人的诚意和热切的努力。因此这类引章据典纯粹就是掩盖不足和缺点的装饰品
byebye1977 //引用史例来说明观点,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2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事实上战略家使用的手段和形式都很简单,因经常重复而被人所熟悉,以至从常识角度看,批评家煞有介事地讨论它们似乎是很可笑的。例如,被人用滥了的朝敌人侧翼迂回的做法,被批评家当作天才的表现、最透彻的洞察力,甚至知识最渊博的表现来欢呼喝彩,这不是很荒唐吗?

更可笑的是,这些批评家通常在战略理论里剔除所有的精神因素,只考察物质因素。他们把所有一切归结于几个数学公式—平衡与优势、天时地利,归结于几个角几条线上。如果只有这点可怜的东西,那么,都不够成立一道小学生做的数学题。

但我们认为,这里根本不是什么科学公式和习题的问题。物质因素之间的关系都很简单,难的就是把握里面所包含的精神因素。尽管如此,智力的复杂性、因素的极端多样化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只有在战略的最高领域才冒出来。在那个层次上,战略、政治和治国之道没有多少区别,我们已经说过,在那个层次上,它们对军事行动规模的影响大于对行动方式的影响。如果在战争的大小事件中行动是占主导地位的,精神因素就会减少到最小程度。

以切战略都很简单,但并不意味着一切事情都很容易。如果从政治条件的角度来看,战争要达到何种目的、该怎样去实现这个目的都已确定,那么制定作战方针就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要坚定不移地把作战方针贯彻到底,不因各种干扰而偏离方向,就必须有坚强的性格、异常清醒、执著的头脑。就拿那些杰出人物来说吧,有的以智商高而出名,有的以敏锐的头脑而出名,有的因为敢作敢为或意志顽强而为世人著称,但没有人能对这些品质兼收并蓄,成为超出一般水平的统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这些团结一致、充满兄弟情谊、经过千锤百炼、打上战斗烙印的老兵与那些自负虚荣、只靠军队细则和操练拼凑起来的正规军不可同日而语,这一点我们必须非常注意。严厉和铁的纪律也许能够保存一支部队的军事素质,但不能产生军事素质。这些细则和操练都有其价值,但不能作过高估计。纪律、技巧、亲善性、一定的自豪感和高涨的士气这些都是和平时期部队的属性。这些属性值得人们尊敬,但不具备自身的力量,不可以单独发挥作用。它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要有处裂缝,就像突然冷却的玻璃一样整个玩完。甚至就连最高的士气,初遇打击,都可能立刻转为沮丧,变得过度恐惧。法国人称这为“ sauve quipeut”(抱头鼠窜)。这种军队只能靠指挥官的素质取胜,靠它自己是不行的。所以要特别小心地加以领导,直到经过一系列的胜利和艰难困苦之后,这种军队的内在力量终于充满它的外部盔甲。我们不要把真正的尚武精神与军队的情绪混为一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3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我们已经说过,理性之路不是由原则和观念组成的简单直线。在实际事务中,总有自由回旋的余地。美不能用横坐标、纵坐标来确定,圆形和椭圆形也不是代数公式造出来的。有时候行动家需要信任自己敏锐的判断直觉,它来自于天赋,在思索中酞酿成形,几乎能在不知不觉中找到正确的路线。有时候他需要简化他的思想,找到要点作为行动准
则;而有时候,他则需要把常规当作拐杖来支撑他自己。

其中一个要点,或者说分析的辅助手段,就是用上全部兵力——始终确保没有闲置军队。如果部分军队驻扎在没有敌人的地方,或如果在敌人打仗的时候,部队在无所事事地行军,那么这些部队就没有得到经济有效的管理。这是在浪费兵力,比使用兵力不当还糟糕。到要采取行动的时刻,第一要求就是所有部队都必须有所行动,就连最不怡当的任务也能牵制住敌人的兵力,降低敌人的整体实力,而闲置的军队在此期间则丧失战斗力。
byebye1977 //如果你不知道做什么事情是正确的话,那么至少你可以知道:节省兵力,或针对目标用上全部兵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人民战争应该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千万不能凝固成一个反抗核心。不然的话,敌人就会发动足够的兵力直捣这个核心,粉碎这个核心,俘虏大批人员。如果发生了这种事,民众就会一蹶不振,相信大势已去,继续反抗是徒劳的,于是纷纷放下武器。然而,在某些地点民兵有必要集中有生力量,让薄雾凝结成浓雾,最后形成黑云压城之势,而且随时都会发出闪电。这些兵力集结的地点,正如我们说过的,主要选在敌人战区的侧翼。在这些地方,暴动民众应整编成较大军事单位,组织性较强,派正规军军人支持,使他们看上去像正式的军队,使他们能够承担得起较大的军事活动。从这些地方向外,越靠近敌人的后方,民兵的力量应不断得到加强,而敌人的后方是薄弱环节,根本经不起民兵强有力的打击。较大的民兵组织应派去骚扰敌人留下的较大的守备部队。这些民兵部队的任务就是引起敌人的不安和忧虑,加深人民战争的整体心理效应。没有这些民兵存在,人民战争就不会给敌人留下深刻印象,整个形势就不足以使敌人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当两个概念在逻辑上真正构成了对立,互为补充,那这二者就从根本上互相包含着对方的意义。纵使智力上的局限性让我们无法同时理解这两个概念,无法通过对立关系从一个完整概念里找到另一个完整概念的影子,它们各自还是可以闻明对方的许多细节。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1-0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