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23.00元
  • ISBN:7532752852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
帕拉塞萨斯
TTrist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2-04-15 添加
此章节有9条书摘 点击查看
没有黑夜,人的生命就一无所得,以至于白天也无物可给。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0-10-27 添加
此章节有6条书摘 点击查看
只有当我自己达到独立,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独立地走自己的路,即不想去控制和利用别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对方才成为可能。
Carp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0-09-2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与那些参与群居性质的公共仪式的原始人相比,这些人因犯罪感和懊悔而受损害,当他们试图从由充满酒精和药物的避难所引起的狐独中逃脱时,这样的迷狂经历过去,他们便感到更加孤独,这样他们就更频繁强烈地求助于这种迷狂。


迷狂结合的所有形式有三个特点:
1、它们是强烈的,甚至不惜使用暴力;
2、它们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
3、它们是暂时的和周期性的。
其对立面恰好适于古今最常为人们选择的那种结合形式: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TTrista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22-04-15 添加
此章节有47条书摘 点击查看
母爱的第二个方面也是要给孩子一种“诞生在这个世界是多么好”的感受。母亲要赋予孩子对生活的爱,而不仅仅是活下来的愿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0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们的这一关于利己本质的理论符合精神分析学家在治疗“忘我”症时所获得的经验。“忘我”是神经病的一种征兆,在为数不少的患者身上可以看到这种征兆,只是这些人一般来说不是受这种征兆,而是受到与这一征兆有关的其他病兆,如厌世、虚弱、失去工作能力和处理不好爱情问题等的折磨。但是“忘我”不是像我上面所说的被看作是一种病兆,在大多数情况下“忘我”被看作是值得自豪的、唯一令人满意的性格特点。“忘我”的人一无所求,他只为“别人活着”,而且因为不重视自己而感到自豪。但一旦他发现,尽管他那么“忘我”可还是感到不幸,他同别人的关系仍然不令人满意,他就会感到吃惊。精神分析表明,这种“忘我”是一种病兆,而且常常会是主要病兆之一。患者没有能力爱,也没有能力使自己快活,他对生活充满了敌意,在他的“忘我”后面隐藏着一种很强的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自私性,我们只有把他的“忘我”看作是一种病兆,使他克服缺乏创造力的缺点,也就是克服造成“忘我”以及其他病兆的根源,他才会得到痊愈。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0 添加
此章节有5条书摘 点击查看
婆罗门的思想家在寻找隐藏在多样性后面的统一时得出下列结论:可见的一对矛盾不是反映事物的本质,而是反映感觉到的精神的本质。感觉到的思想必须超越本身才能达到真正的现实。矛盾是人的精神的一种范畴,其本身不是现实的因素。在《梨俱吠陀》中这一原则是这么表达的我是两样东西,是生命之力量,又是生命之材料,我同时是两者。”这一思想的最终结论是:只有在矛盾中思想才有能力感觉,而这一最终结论又引起了吠陀教的一个更为明确的思想,那就是思想—包括其各种细微的差别只是“无知的个更为细微的界限,实际上是幻象的所有欺骗性表现中最细微的表现。”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1 添加
此章节有4条书摘 点击查看
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0-11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