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760

发布书摘:14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0-12

文学通化论(精)

本书从文学原理变革的角度看,文学通化是在应对亘古罕见的思想文化挑战。如何继承和更新华夏的文论传统?如何贯通中外人文学术,特别是熔铸西方近百年来的后现代思想资源?如何走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栾栋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定价:68.00
  • ISBN:978710013004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10-12 摘录自第 4 页
    学界友人读过部分文稿者,或赞美观点新颖,戛戛独造;或诧异立论罕见,行文奇谲;也有“读不懂”,“怪文章”的批评指点。创辟不易,出新实难。苟利人文,何患其他。知我,罪我,褒贬皆耳顺,功过安足论。
    如果说全球“一体化”迫使每一个体和每个民族都经受着凤凰涅槃般的考验,那么笔者在这个重大的历史关头,交出的是文学通化的思想答卷,而化境则是凤凰涅槃精神的另一种表达。这本书稿的撰写持续近三十年,自2004年进入整合阶段,笔者独守书房,出行止于学堂,几与学术集会隔绝。在这个信息和欲望席卷天地的时代,虚静成了不可多得的奢侈行为。足不出户而知天下,是命运之神对当今文化人的恩赐,也是淡化名利者坐井观天却又可得天独厚的补偿。书稿付梓,算是给社会的一点报答。不求“文果载心”,也不求“余心有寄”,至于其高下精粗,一任读者品评。历史自会给每个文本做出不留情面的裁决。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0-12 摘录自第 7 页
    我就此事而深感愤慨。他却为之开心,说了一段让我非常难忘的话:“作为一所大学研究机构的带头人,我必须像篮球运动员一样,做规定的投篮动作,即带头申报项目。课题申报能否获批,则不必太介意。我能为国家科研提供某些指南选题,让别人做也是好事。而今申报和完成课题成了一片闹哄哄的台上角逐和台下过招,怎么能宁静致远和戛戛独造呢?学者不能热闹,热闹了大概也就快完了。我坚信这一点。”上古以至民国学者没有高科技传媒,潜心治学是常态。而今学界有许多动辄扬声朝野的工具,与会、见报、登台、出镜,话语权的诱惑无所不在。学术与文化活动不同。文化活动需要权力运作和运作权力,学术则要甘于寂寞,静水流深,至少应有一点矜持。康德一生没有走出过他住的那个小镇,成就了三大批判的宏构伟制。当今之世,古人的写经精神消失了,但是作为一个学者,对自己约束一点,对学术有一点敬畏,还是应该的。他说得有道理。古今优秀的学术成果,有多少是做项目做出来的?我曾经问他,概而言之,国内有多少学者与你一样?他说比自己强的学者多得是。他一口气举出一大串。
    孟子说研究一个作品,要“知人论世”。我为《文学通化论》作序,自信是“知人论世”之举。
    栾栋先生有自己的座右铭:“静悄悄,沉甸甸,乐陶陶。”这九个字是典型的夫子自道,披露出他治学的坚定信念和无限乐趣。
    《文学通化论》只是其作品之一,他在国内外多年的学术积累,让我有更多的期待。据我所知,栾栋先生尚有7部积压在箱底而不愿很快出版的书稿,涉及人文学、美学、文艺学、比较文学、比较哲学、伦理学等学科。说实在的,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学术腐败的议论,但是类似栾栋先生这样沉潜涵养的学者毕竟不是绝无仅有。石在,火是不会绝的。写序过程我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这个国家的学术界还是大有希望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