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79400

发布书摘:434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6-07

香港造城记

  • 作者:谢尔顿 (Barrie Shelton) 卡拉奇威茨 (Justyna Karakiewicz) 柯万 (Thomas Kvan)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定价:CNY 48.00
  • ISBN:9787121200717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9-05-29 摘录自第 57 页
    1861年,治权到九龙半岛。动机主要来自军队,因为两面夹攻之势将更容易保卫港口(殖民地的财富和存在理由)。新地方很小:大约9平方公里,从南到北5公里,宽则为其一半,它是本身就很小的香港岛的十分之一。
    不过,尽管九龙的地势并不比香港岛更令人劳神,但它最初发展得还是比较慢。当1866年英国得到这块地的时候,居住在那里的多为稻农和渔民,大约3000人:至1887年发展到15000人,而10年后则达2500人。1898年英国进一步扩张到附近的“新界”,1911年合伙修建了连接九龙与广东的铁路,到这个时候九龙才加速发展。单轨蒸汽火车铁路不仅直通大陆,而且在崎岖不平的丘陵——这座山峰的正式名字是狮子山脊,在当地被障碍上打开了一个小的缺口,把九龙与新获得的土地连接起来。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5-29 摘录自第 56 页
    在这样一个具有与众不同的密度、形态和类型的城市里,人们会好奇香港有停放汽车的地方吗?有轨电车能够很好地服务于旅客沿着城市平坦的中心旅游,而大多数其他路程都短而陡,需要穿过那些聚满了活动和人群的街道。汽车不是一种很有用的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很迟,这一点也不奇怪。1910年,殖民地只有2辆车,十年后500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也就差不多5000辆。同伦敦做一个对比,这是极为不同的,在那里,至1910年,光注册的出租车就有6000多辆。不过,虽然汽车在数量上很少,但在维多利亚和九龙之间的渡轮至1933年就很发达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5-29 摘录自第 55 页
    1931年,25个主要统计的街区,大多数都超过了每公顷1500人的密度,其中有一个超过了这个密度的两倍( Schmitt,1963)。虽然城市在公共交通的帮助下不断扩张,但仍然很紧张。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从维多利亚延伸开来的城市带大约18公里长一一超过其一般宽度的30倍。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5-29 摘录自第 52 页
    在首次运行8年后,即1912年,单层巴士全部改成了双层巴士。今天,香港的有轨电车是世界上最窄的,仅仅1.98米宽。《同样,它也是世界上唯一全部采取双层巴士的轨道交通系统。香港的有轨电车都是轻薄型的,这是根据城市特点设计的,以便用最小的占地运载最多的人。与该市的许多其他组件一样轨道交通系统最初也是在海边运行的,但后来无须改变它的轨道就成了“内陆的”街道这归功于随后的围垦。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5-29 摘录自第 52 页
    进入新世纪(20世纪)后不久,发生了两个影响城市建筑的变化。一个是城市条例的修订,这是由迅速恶化的卫生状况促成的。另一个是在靠近海湾的那些平坦的开垦土地上铺设电车轨道。
    最初在1881年提出的电车轨道成了公共交通的长期支柱,沿着13公里的海岸线,它提供了廉价和规则的联系。工程开始于1903年,第一辆双轨机车于1904年7月开业,从坚尼地城到铜锣湾。不久,紧随铜锣湾围垦之后,一趟单轨电车向东延伸至筲箕湾,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很快改成了双轨电车。该系统也包括一段3公里长的支路,该支路的终点是跑马地并在那里绕了一个圈。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