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美国的民主而言,日渐扩张的机会鸿沟意味着什么呢?上层阶级的孩子更有自信,
相信他们能够影响到政府,而他们这样认为也并非异想天开。穷孩子就不太可能这样认为,而他们对政治的幻灭也在情理之中。
自信有对政治的影响才会支持政府
-
学校教育的阶级差异,功夫在诗外,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校做了些什么,而在于学生在校外的生活。早在孩子们进入学校前,差距就已经拉开,有的孩子将资源带到了学校,还些孩子带入学校的却是麻烦和挑战。现如今,美国公立学校就像是一个共鸣箱,在校园内,同学之间会相互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由于美国人日渐森严的居住隔离,也导致了富人学区和穷人学区的两极分化,所以说像伊莎贝拉这样的中产阶级的孩子,他们大都求学于近朱者赤的校园内,好的氛围让这些幸运儿有着似锦的前程,而像罗拉和索菲亚这样的下层孩子就只能读近墨者黑的学校,混乱无序的校园只会扼杀他们原本可能有的读书天赋。
所以对于个体而言,学区房当然是有合理性的。然而对于国家而言,平均教育资源,则更加艰难,单纯的分割会加剧贫富分化,硬性的融合也可能会事与愿违。
-
在父母教育水平低的家庭中,孩子的到来日渐成为一种计划外的事件(无论是否全然的计划外,也无论到底是惊,还是喜),相比之下,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而言,孩子的出生则越来越成为长期规划的目标。这种差别当然会影响到父母养育孩子时可支配的资源。
-
其一,社会底层的母亲对怀孕持模棱两可的矛盾态度。其二,因为教育水平低下而且经济生活窘迫,底层女性的行动力也受到束缚。其三,不同阶级对待堕胎的态度不同,获得堕胎的渠道也有差异。由于避孕工具早已普及,这一因素看起来并不能解释育龄的阶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