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270

发布书摘:5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5-13

上瘾

——为什么我们会习惯性地点开某个App? ——这种使用习惯到底是如何养成的? ——为什么有些产品能让我们戒不掉,而其他的产品却不行? ——是否有什么秘诀能让用户对你的产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尼尔·埃亚尔 [美]瑞安·胡佛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定价:49.00元
  • ISBN:9787508668314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06-08 摘录
    人类大脑经历过上百万年的进化才得以帮助我们看清楚事物发展的规律。当我们看懂某种因果关系时,大脑会把这份领悟记
    录下来。在遭遇相同情境时,大脑能够快速地从记忆库中调取信息,寻找最合理的应对方法,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在习惯的指引下,我们会一边关注别的事情,一边在几乎无意识的状况下完成当前的任务。
    然而,当我们习以为常的因果关系被打破,或是当事情没有按照常规发展时,我们的意识会再度复苏。新的特色激发了我们的兴趣,吸引了我们的关注,我们又会像初次见到小狗的婴儿样,对新玩意一见倾心。
    有意思。似乎感情也是如此,总有一些小波澜或者小惊喜,能刷新看法,保持新鲜感。 从产品设计上来说,快速迭代却是照应大多数人的更新喜好,也是基于这样的道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6-07 摘录
    内部触发是人们生活中频繁出现的一种内心之“痒”,而适当的动机会鼓励人们用行动来消除这种痒痛。但是,设计人员发现,就算触发生效,动机强烈,用户仍常常不按照设计者期望的轨迹前进。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可行性不足,换句话说,用户没有能力轻松自如地使用这个产品。

    设计者必须充分考虑自己的技术,看看它是否能使用户在期待惊喜的同时以最简单的方式实施当前步骤。这个步骤越简单,用户实施它并且成功进入上瘾模型下一阶段的可能性就越大。
    触发以后,要打动用户,还需要有便利条件。人为设限或反人性步骤,总会流失用户。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6-04 摘录
    在研究了虚拟游戏和广告这两种都依赖思维操控的产业之后,
    我开始潜心钻研产品是如何改变人们的行为,甚至导致一些人患上强迫症的。我很想知道,这些公司是怎样设计了用户的行为?
    这些有可能让人上瘾的产品背后潜伏着怎样的道德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让人们对某种体验难以割舍的神秘力量,是否也能被
    用于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的开发?

    多年的研究心血和实战经验最终帮助我创建了这套“上瘾模型”,一个供各大公司开发习惯养成类产品的四阶段模型。通过这个让用户对产品欲罢不能的连续循环模型,公司无须花费巨额广告费用,也不必发动强大的信息攻势,就能使用户在不知不觉中依赖上你的产品,成为这一产品忠实的回头客。

    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期待奖励时,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急剧上升。奖励的变数越大,大脑分泌的这一神经介质就越丰富,人会因此进入种专注状态,大脑中负责理性与判断力的部分被抑制,而负责需要与欲望的部分被激活。老虎机和彩票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当然,留意一下那些习惯养成类产品,你会发现多变的酬赏无处不在。
    多巴胺上升这一段是否符合科学依据无从考证。但是从虚拟游戏的设计来看,开箱道具、过关升级、签到红包等随机奖励确实很多,也能让玩家一步步踏进包围圈,刺激玩家认定已经取得一定游戏成就的认知以后,就欲罢不能了。 典型的比如【王者荣耀】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6-04 摘录
    事实上,市场上时不时地就冒出几款爆品。但爆品未必能持续走红。也许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周后就销声匿迹了。那些持续走
    红的产品,就成了现在和未来的巨头。
    是什么让产品脱颖而出?脱颖而出的产品中,又是什么决定了它们持续走红或销声匿迹?
    答案是:当产品进入了用户的“习惯区间”,产品就获得了持续的生命力。
    那么如何让用户习惯于使用你的产品呢?
    市场上爆品很多,但能养成用户习惯的少之又少。 这段自问自答讲得有些拗口,不过也算是再次点明了主旨大意。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06-04 摘录
    那么如何让用户习惯于使用你的产品呢?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极其简明的上瘾模型( the hook model)
    触发一行动一多变的酬赏一投入。万事开头难。第一步就是引发用户去使用你的产品,这叫作“触发”。
    触发之后,第二步就是行动。行动要兼具动机和能力,有了动机,还需要用户的能力足够完成行为。
    行动之后,要给用户酬赏,还得是多变的酬赏。所谓多变的酬赏,就是指酬赏要有不可预期性。
    最后,是让用户在产品上进行越来越多的“投入”。用户与产品亲密接触得越多,就越离不开它。
    通过用户的“投入”,就可能产生下一次“触发”,从而开始一个正向循环。
    会不会是正文中翻译偏差的原因,序言中的上瘾模型,尤其是四个关键词,说得有些生涩难懂了。 应该有更加符合“信达雅”的表达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