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6-04
美的历程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泽厚
-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定价:43.00元
- ISBN:9787108030375
-
人的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性的感官愉悦,正在于其中包含有观念、想象的成份在内。
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积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的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成其美。随着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原来哪些“有意味的形式”却因其重复的仿制而日益沦为失去这种意味的形式,变成规范化的一般形式美,从而那种特定的审美感情也逐渐变而为一般的形式感。 形式一经摆脱模拟、写实,便使自己取得了独立的性格和前进的道路,它自身的规律和要求便日益起着重要作用,而影响人们的感受和观念。 -
抽象几何纹饰并非某种形式美,而是:抽象形式中有内容,感官感受中有观念,这正是美和审美在对象和主体两方面的共同特点 -积淀:内容积淀为 形式,想象、观念积淀为感受。 由动物形象而符号化演变为抽象几何纹的积淀过程,对艺术史和审美意识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
由写实到符号化,正是一个由内容到形式的积淀过程,也正是美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即在后世看来似乎只是“美观”、“装饰”而并无具体含义和内容的抽象几何纹样,其实在当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内容和含义,具有严重的原始巫术礼仪和图腾含义的)
-
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
“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后代的这些记载,却仍不掩其混沌一体的原始面目。它们是原始人们特有的区别于物质生产的精神生产即物态化活动,既是武术礼仪,又是原始歌舞。
再后来,两者才逐渐分化为‘礼’(政刑典章) 、‘乐’(文学艺术),两部分。 -
当山顶洞人在尸体旁撒上矿物质的红粉,当他们做出种种“装饰品”,这种原始的物态化的活动便正是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开始,而它的成熟便是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亦即“远古图腾活动”在野蛮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开始不仅仅局限在染红穿戴,撒抹红粉等简单的红颜色动物性生理反应,开始有了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主体一方,人类已经开始官能感受中积淀观念性的想象、理解,亦即包含着宗教、艺术、审美等等在内的原始巫术礼仪。 早期的审美-艺术,只是作为巫术礼仪的表现形态,不可能离开它们独立存在,山顶洞人的“装饰”和运用红色,并非为审美。 遥远的图腾活动和巫术礼仪,早已沉埋在不可复制的年代之中,他们的具体形态、内容和形式究竟如何,也只能依靠考古和理论依据去做大概的猜想,已经很难确定。(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