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15.00元
- ISBN:9787532745159
-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作是险恶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对于大多数人,客观是例外,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讲的很好,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待着不同颜色的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只是他们戴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忘记了这回事。 还有就是摆脱得到全知得幻想,这样才可能接近客观,因为全能的只有上帝才能办到。 作者从心里当年对理智进行了定义,不错。 -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中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是我们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真正的爱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从自己的生命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的活力和感受。
-
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创造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②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
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给,付出的高级境界与理解,给是自我生命张力的表现,给带来愉快。 -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模样,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共同的生活,两不耽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