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读者翻开这本书时,大概以为能读到几位上层阶级的纨绔子弟作为反面教材,但我们或许会让他们感到失望。在书中,我们讲述了很多中上阶级父母的故事,但没有谁是那种含着金钥匙出生,靠着家族财富而整日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富家子。正相反,厄尔、帕蒂、卡尔、克莱拉、里卡多和玛尔妮,都是家里第一位上大学的小孩。他们中间大约有一半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为了力争上游,他们也曾殚精竭虑;在养育他们的孩子时,他们无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心思。他们的出身虽非赤贫,但终究卑微,这在某些方面更接近现如今的穷孩子所面对的困境,而不是他们自家孩子成长的家庭背景。
这些父母之所以能走到今天这一步,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回到他们的年轻时代,社会环境更有利于向上走的流动。虽然我们经常会不假思索地为他们贴上“自我奋斗”(self-made)的标签,但他们还是得益于家庭和社区的种种支持,其方式也许是润物细无声的,但对于今天同样来自平凡家庭的孩子们来说,这种支持就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了。在他们成长的时代,无论家庭背景如何,孩子们都可以从公立教育和邻里社区内获得各种助力,推动着相当一批孩子在人生进步的阶梯上越攀越高,在本德镇、比弗利山庄、纽约、克林顿港,甚至是洛杉矶的中南区,无不如此。但现在,这些支持性的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有,都不再为穷人家的孩子服务。这就是这木书的观点。
-
穷孩子和富家子之间在导师资源分布上的不平等造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后果,这就是加剧了在上一章中已经初现端倪的见识差距(savvy gap)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在全美各地访谈了数十位孩子及其家庭,所获取的信息一再表明:富家子可以轻而易举地理解通向机会之路的种种制度,而且游刃有余地运用这些制度为他们服务,相比之下,穷孩子往往就不得其门而入了,因此错过了向上走的机会。上层阶级的孩子见多识广,更懂得如何把握人往高处走的时机。然而,下层阶级的孩子却总是满心疑虑,犹豫不决,机会从手边流走也不自知。
-
每一个人都公平地站在人生起跑线上,这是美国梦的理念,那么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种美国梦在多大程度上是美国的现实呢?如何回
答这个问题,首先取决于比较的对象和标准——是完全开放的社会流
动的神话,是美国过去的历史,还是同类国家的现状。同时,回答这
个问题,也要求我们务必要区分绝对的社会流动和相对的社会流动。
如果国家经济平稳增长,教育水平不断提升,理论上每一个人都
会比他的父母更优秀,这是绝对意义上的代际进步,但即便如此,每
个家庭的相对位置还是保持不变的——例如,父母目不识丁,孩子
却能从小学毕业,但与此同时,那些大学毕业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
取得了研究生学位。因此,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内,社会经济的繁荣让
所有人都从中得益,若是没有人从一贫如洗到一夜暴富,那么社会的
相对流动性仍然为零
与之相反,即便经济在总体上已陷入停滞,只要社会流动系统保持充分的开放,出身下层阶级的孩子,凭借他们的聪明才智,只要努力奋斗,还是可以在社会经济阶梯上赶超上层阶级不成器的败家子。在这样的社会里,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因为人的一生并不由他的出身来决定。由此看来,一个绝对流动性很低的社会,其相对流动也可以很高;反之亦然。
-
非正式指导的阶级差距,早在孩子们上小学时就已经横亘在富人
和穷人之间,随着孩子们年龄增长,升入初中和高中,阶级差距也在
步步扩大。而且事实摆在眼前,正式的指导根本无法闭合非正式指
导造成的阶级鸿沟。事实上,正式指导即便可以加以适度的弥补,也
主要集中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孩子年龄再大,作用就烟消云散了。进
人高中后,正式指导的比例已经不存在阶级差距,无论富有还是贫穷,都只有8%。因此,在对正式和非正式指导进行加总之后,总体上的
阶级差距起始于小学阶段,而在孩子步入青春期,最需要来自家庭以
外的帮助时,差距急剧拉大,终成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