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放下的旅程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740

发布书摘:155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9-12

中信国学大典:庄子

中信国学大典(50种)是中信出版社+香港中华书局强强联合推出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丛书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港台知名学者担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陈鼓应 蒋丽梅 导读及译注
  • 出版社: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定价:45.00元
  • ISBN:9787508639376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9-18 摘录自第 49 页
    本篇导读
    《齐物论》篇,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及其价值。齐物论,包括齐、物论(即人物之论平等观)与齐物、论(即申论万物平等观)。
    全篇共分七章:第一章,劈头提示“吾丧我”的境界,“丧我”即去除“成心”(成见)、扬弃我执、打破自我中心。接着写“三籁”,述自然音响。
    第二章,评“百家争鸣”——学派间的争论,以至众人役役,迷失自我。
    第三章指出学派辩论、人物争论,乃由“成心”作祟,因此产生种种主观的是非争执、意气之见,因而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并申论事物的相对性与流变性,以及价值判断的相对性与流变性,因而提出“照之于天”的认识态度。
    第四章,归结到“道通为一”各家各派所见,不是宇宙之全,不是物如之真,只是主观给予外界的偏见。再提出“以明”的认识方法。
    第五章,再度申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第六章,列举三个寓言故事,引申前义。第一个故事“尧问舜”一段,写自我中心之排他性和开放心灵之涵容性的不同第二个故事“啮缺问乎王倪”一段,提出“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标准”,申说价值标准不定于一处,并指出人群习于“人类自我中心”之非。第三个故事“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一段,描述体道之士的死生一如观及其精神境界。
    篇末第七章,列举二则寓言“罔两问景”一段、喻“无待”之旨。“庄周梦蝴蝶”一段,写“物化”之旨。

    许多有名的成语出自本篇,如“槁木死灰”、“万窍怒号”、“狙公赋芧”、“朝三暮四”、“十日并出”、“栩栩如生、“妄言妄听”、“存而不论”、“心如死灰”、“恢恑憰怿”、“沉鱼落雁”等。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9-18 摘录自第 90 页
    “庖丁解牛”以宰牛之方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喻处世之道。而这寓言尤引人注意的是它由技入道所蕴含的哲学和艺术的义涵。由技艺而呈现道境的学说,屡见于《庄子》一书。如《达生》篇中“佝偻承蜩”、“津人操舟”、“梓庆为鐻”及《知北游》中“大马之捶钩者”等寓言,皆倡导由技入道的哲理。
    庖丁的技艺能达到如此神奇的地步,乃是因为他不间断地操练工夫:初学时(“始臣之解牛之时”)、“三年之后”、“十九年矣”,在长期实践累积的经验中,庖丁越来越体认到其中的奥妙——掌握到牛体的生理结构、筋络的理路、
    骨节间的空穴。如是依着自然的纹理(“依乎天理”),顺着本然的结构(“因其固然”)“游刃有余”地进行运刀动作。
    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学艺时日越久则技能越专精,这在于持之以恒—用庄子的特殊术语来说就是“有守”。庖丁的由技入道,正是技巧专一、艺能专精,志于道而有所持守之故。由技入道的过程中,主体的身体运作与心神投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形”与“心”在艺术活动的创作转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达到心神运作的灵妙,肢体必须在漫长的过程中,经过实质的技艺操作,方能升华为“游刃有余”的艺术活动。
    想象力和美感是庄子创作运思的重要成素。在多项由技入道的寓言作品中,庖丁解牛”的构想尤为出奇。宰牛原本是一项劳动强度极其艰辛的苦役,庄子笔下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洋溢着审美趣味。解牛告成,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真是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艺术创作者审美享受的陶然心境。
    庖丁协调着肢体作出配合无间的艺演,举手投足之间皆能合拍于雅乐的美妙乐音,并表演出优雅动人的舞姿,这艺术形象构成一幅令人赞赏不已的审美意趣,也描绘出主体技艺之出神入化于挥洒自如的自由境界。而庖丁臻至道境的操刀过程中,是以“神遇”、“神行”为主导。守气、静心、凝神,“神”、“形”和合,才能展现为灵妙的道境及其出神入化的艺术活动。
    苏东坡深悟了疱丁解牛的道理,体悟到艺术创作和经验累积的关系,从而说出了这样富有哲理的话:“出新意于法度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有余地’,‘运斤成风’也。”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则说:“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与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美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9-18 摘录自第 86 页
    《养生主》篇,主旨在说护养生之主精神提示养神的方法莫过于顺其自然。外篇《达生》篇,通篇发挥此养神之理。
    本篇分三章,首章提出“缘督以为经”,是为全篇的总纲。指出人生有涯而知无涯的境况中,当顺循中虚之道,即顺任自然之理。第二章,借“庖丁解牛的故事,以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因其固然”、“依天理”(顺着自然的纹理),并怀着“怵然为戒”、审慎关注的态度,且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庖丁解牛”的意旨在《人世间冫篇中得到更具体、更细微的发挥。第三章分三段作喻,写右师之介,乃属自然之貌。这段主要在破除形骸残全的观念。《德充符》全篇发挥这一主题。泽难一小段,写水泽里的野鸡,逍遥自在,若关在樊中,则神虽旺,却不自遂后一段“秦失吊老聃”,写人生在世,当“安时处顺”,视生死为一如,不为哀乐之情所困扰、所拘束。篇末结语说:“指穷于为薪火传也。”喻精神生命在人类历史中具有延续的意义与延展的价值。

    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出自本篇,如“庖丁解牛”、“目无全牛”、“游刃有余”、“恢恢有余”、“踌躇满志”、“薪尽火传”等。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9-17 摘录自第 48 页
    “逍遥”为“游”之写状,“游”乃主体“自得”、“自适”之心境,《逍遥游》崇尚的是思想自由和精神自由。然而庄子的“逍遥”并非在空想的高塔上乘凉,他的“逍遥”可说是寄沉痛于悠闲,其生命底层愤激之情其实是波涛汹涌的。
    篇末一句“安所困苦哉!”透露出庄子所处时代生存环境的讯息,庄子借狸狌”的跳跃,暗写当世知识分子活动的遭遇,生动地描写了知识分子的言行活动,终于导致“中于机辟,死于罔罟”的悲惨结局。
    本篇主题可以用“游心”来概括——“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以游无穷”即是“游心于无穷”,庄子运用浪漫主义的文风描绘心灵游放于无所羁系的天地境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9-17 摘录自第 43 页
    《逍遥游》描绘神人的形象,却意在写心形的巨大乃是用来衬托出心的宽广,本段“旁礡万物以为一”正是描述至人的开放心灵、神人的广阔心胸。
    在这段对话式的寓言中,“心”字未及一见,却笔触所及,处处在暗写心神的灵妙作用。如“其神凝”是在写心神的专注,“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是写心思的自由奔放。“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这句由形体的残缺引出心智的残缺,并藉由心知的盲者精神的聋子,对比反差地描述另一种身心康泰的神人具有“旁礡万物”的开阔心胸。庄子运用浪漫主义超越现实的艺术手法,意在超越物质形相的拘束,以突破现实中的种种藩篱。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