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鱼啊 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1280

发布书摘:16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1-15

中国哲学十九讲

本书是当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作者以其卓越的识见和谨严的思辨,在准确把握哲学元典的基础上,对儒、佛、道等中国哲学史上各家学派思想作系统的诠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牟宗三
  •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定价:42.00元
  • ISBN:978754631394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7-11-21 摘录自第 203 页
    例如自维特根斯坦以来,在语言分析中喜以分析唯我论solipsism(以脑神经为中心的唯我主义)为例,结论是唯我论没有意义,这就是把问题分析掉了。唯我论是否真的没有意义呢?罗素曾说一切的哲学都是“帽子底下的哲学”。我们!所感觉的那些特殊的东西( particulars),都不能离开“自我中心”(ego- centric)。近代知识论就是以此为起点,着眼的问题在由自我中心所呈现的par= dicular如何有客观性,如何能外在化、客观化。康德的知识论处理的也是这个问题,他讨论范畴( category),就是要使主观的表象 subjective representations)能够涉及对象。罗素的实在论也是由这个问题开始,这是知识论上很重要的问题。康德、罗素各有不同的分析,不同的解答,但并未把问题取消,即未将问题分析掉了。如果把问题分析掉了,那要这种分析作什么?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1-21 摘录
    现代哲学喜言分析,但不论应用何种分析方法,都必须把握住两条基本原则:第一,不论是否赞同其意,先要将原意恰当而明确地分析出来,以期有恰当的了解;第二,如果那些问题并非全然虚妄,则分析的结果不能把问题分析掉了。一般英美研究分析哲
    学的学者并未遵守这两条原则,他们大多是把问题分析掉了。
    把问题分析掉了是何意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1-21 摘录
    黑格尔曾说哲学就是哲学史,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互相批评而成的,因此不懂哲学史就不能懂哲学。这种讲法或许有些言过其实,但大体是不错的。表面上看来,西方哲学家似乎喜于建造新系统,好像并不是叙述古人;其实那些问题都是原有的,只是再提出新的解答或解释,这就是发展,因此那些系统也不是凭空建造的。譬如罗素的哲学是承继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他的逻辑则承自莱布尼兹以降而集其大成,在《数学原( Principia mathematica)一书中系统而完整地表达出来。再如康德的批判哲学 critical philosophy)他的书中极少引证旁人的话,好像完全是新的,其实他的问题大体是针对柏拉图、莱布尼兹、休姆而发的。柏拉图代表传统的古典哲学,莱布尼兹代表理性主义,休姆代表英国经验主义,康德就是针对这些哲学家原有的问题而发的。康德以逻辑的方式、问题的方式讲,而不是以考据文献的方式讲,因此看起来好像完全是新的一套哲学;事实由问题来看,他也是对以前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新的解答。这就是发展。
    发展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1-21 摘录
    我这一系列的讲述是对于中国哲学各期的演变作综括性的叙述,使得我们有一基础的了解,然后才可以进一步谈从中国哲学中发展出来的新问题—或者是在这个时代中所应注意的问题,或者是和西方哲学相接触而引发的问题,这些都是纯粹哲学性的问题。中国哲学当然可有新的发展,但是随意凭空地讲并不能算是新发展。我们讲中国哲学虽是叙述前人已有的一些问题与观念,但是若要提出新的解释,或引发出新的问题,就必须先入乎其内,先作客观的了解。不了解问题就没有连续性的发展,必须要与前人已有的相通贯才能有新的发展,因此通过叙述而有的基础了解是必要的。
    重要!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7-11-15 摘录自第 105 页
    就佛教教内来讲,天台圆教已经是最圆、最中正的了,但在个共通的模式下,和其他的大教相比较,仍然可以判教。道家是纵者横讲的形态,就显不出创生的意义。佛教也是纵者横讲,就也不宜说创生。凡不宜说创造性本身或创造性原理的都是纵贯横讲,有道家与佛教两个形态。因为是纵贯的,所以佛教也可以有存有论,但佛教式的存有论( Buddhistic ontology)一定只有到天台圆教时才能彻底透出,这表示到圆教时才能彻底透出智的直觉( intel ectual intuition)。智的直觉在上帝处就是创造的直觉,不只是认知地直觉一物,而是直觉它就创造它。对人而言则不然,康德一再强调人只有感触的直觉( sensible intuition),感触直觉只能给予对
    象而不能创造对象。在佛教,当达到圆教时,智的直觉一定呈现般若就是智的直觉,就是无限心( infinite mind),智的直觉一定要
    扣紧无限心讲,般若是无限心,道心也是无限心。
    实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