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明则自然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860

发布书摘:14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2-20

识时务的阴谋家:刘邦

史书中的刘邦,并非是失真的,却是局部的。通过司马迁的笔,后人得到了两个生动而典型的艺术形象:神威武勇的项羽、猥琐龌龊的刘邦,这两个冰火两极的对垒,尽管读史者疑窦重重,却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雾满拦江
  • 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
  • 定价:36.00
  • ISBN:9787561548790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1-08 摘录自第 306 页
    有意思的是,刘邦虽然最善于用人,却对人粗暴无礼,特别喜欢羞辱别人。动辄指着对方的鼻头骂祖宗,又或是以“踞而洗”的姿势有意让对方羞恼。而项羽却恰恰相反,他眼里只有自己,永远不承认别人的能力但对待别人的态度却是温文尔雅、温柔体贴、温情无限、温莹如玉。
    刘邦之所以待人粗暴无礼,甚至无耻,那是因为他居于智力的制高点,居高临下俯视对方,洞悉对方的心事。知道他纵然这样做,对方也无可奈何于他。
    而项羽之所以待人温柔如处子,那是因为项羽看不明白对方,权以温和的态度为笼络,以便忽悠对方为自己效死。两人之间,存在着一条巨大的智力鸿沟,以鸿沟为界,鸿沟以西是高智商地界,鸿沟以东是低智商地盘,高智商的刘邦,肯定会越过这条鸿沟,来欺负智商不够用的项羽,这是野蛮世代人类残酷博弈的必然。你不能要求蛮荒时代的刘邦,有着爱护低智商项羽的心思,这不符合人性。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08 摘录自第 303 页
    人类的天性弱点,一旦无法胜任责任,就会选择逃避,而把希望寄托在侥幸之上。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08 摘录自第 292 页
    见这情形,刘邦乐了。项羽那边,是真的山穷水尽,无人可用了,就连个骂阵,都得项羽本人亲自出场。一个带兵之人,带到最后,把所有人全都带成了自己的累赘,一点小忙也帮不上,你说这仗还怎么打?仗打到这份上,项羽应该反省了吧?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08 摘录自第 278 页
    没有道德底线的人,是不可预测、难以提摸、无法控制的。像这种智商高、情商低,又没有道德意识的类型,必然会列在第一个清除的名单上太危险,哪怕只听到他的名字,都会感觉到极度的不安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08 摘录自第 252 页
    情报战与信息战
    刘邦的三起情报战和信息战,都是发生在公元前204年。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第一起情报战,应该是偶然事件。发生在安邑战争之初,刘邦命说客郦食其,去西魏国游说魏王豹,想让魏国站到自己的阵营中来。魏王豹明确拒绝了郦食其,却亳无防范意识,让郦食其搜集了魏国军队的详细情报,满载而归。而后,刘邦和韩信针对魏国军队的布置,制定了具明确针对性的打击方案,结果一战而灭魏。
    很明显,顺利地消灭魏国,让刘邦一下子意识到情报的重要性。可以确信,就在此次事件之后,他想到了埋伏在项羽身边的棋子,并正式启动
    了针对项羽的情报战。
    项伯为刘邦送回来的情报,就是关于九江王英布和项羽之间关系不睦的资料,这个资料让刘邦产生了希望,并决定实行曝光计划,让自以为聪明的骑墙派英布,无路可走,只能死心塌地地与项羽为敌。这次行动,就是刘邦发起的第二次信息战了。
    所以,当汉使随何一行,抵达九江并受到接待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而当英布接见汉使随何时,计划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
    计划的最后一步,虽然在流程上只占三分之一,但在总体计划中,却占到决定性的分量。这一步就是等到楚使来到之后,随何硬冲进去摊牌,把英布脚踏两只船的事件公布于众,让英布无路可走。
    曝光计划顺利推行,最终让英布与项羽决裂,跳到了刘邦的阵营。但这起成功战例,一定是激发了刘邦和张良等人的灵感,对这起案子进行了详细分析。
    要分析的问题只有一个:针对英布的曝光战役,决定性的变量是什么?
    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
    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战的第一条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使得他们迅速总结出信息战的第二条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曝光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想知道他的情况,就能够通过特工项伯准确地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他就能够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可以确信的是,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终于发现了信息战的第条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当刘邦发现第三条定律的时候,他同时也发现,他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在针对亚父范增的打击中,刘邦已经牢牢控制住了两条信息渠道条是潜伏在项羽身边最深的项伯,另一条是美男子陈平所操纵的间谍网。这两条信息链,一在朝一在野,一条是项羽身边,一条是民间舆论,已经形成了对范增极端不利的环境。可以确信,这时候的项羽,会经常听到“群众反映”,听到有关范增暗通汉军的风言风语。但这些信息,都是隐性的,不能公开的,刘邦所要做的,必须是控制住项羽的信息通道,将扭曲的信息传递到项羽耳边。
    项羽的信息通道,就是他自己派出的使者。在九江,刘邦已经成功地利用这条渠道,将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了项羽的耳中。这一次,刘邦仍然是要故技重施。
    从信息战的第三定律来看,项羽的信息通道对项羽本人是忠实的,但其所反馈的信息却是可以控制的。刘邦用这个手法已经玩弄了英布,现在他要再来玩范增。
    于是当楚使来到之后,陈平按刘邦的授意,假装认错人,故意送上丰美的酒食,等楚使心花怒放之际,却又突然将美食撤掉。这强烈的刺激,强化了楚使对范增的怨恨与不满。他忠实地把这个信息传递了过去,而项羽却没有任何理由怀疑这条信息的真实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汉使随何在九江面对楚国使者说的话,与美男子陈平在荥阳对楚国使者的戏弄,在其机制与原理上是没有区别的。都是刘邦利用项羽的信息通道,先行制造虚假信息,通过这条通道传递过去,从而控制项羽的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当刘邦兴趣盎然地沉浸于信息战的研究之中,控制项羽的行为并活活气死范增,是在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面临着城池随时
    被打破,城中人死多活少的情形下做出的。
    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刘邦太贪玩了,死到临头,还天天琢磨着坑人害人,真是拿他没办法。
    要分析的问题只有一个:针对英布的曝光战役,决定性的变量是什么? 如果你找对了这个关键性变量,那么你就掌握了信息战的基本法则,从而可以灵活机变地运用这一战术。 从情报战演变到信息战,关键性的变量只有一个:信息的传递! 汉军之所以能够获得安邑大胜,是因为首先掌握了对方的军事情报,掌握了准确的信息。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信息战的第一条定律。 定律一:信息是决策的前提。 接下来,刘邦和张良启动了针对英布的曝光计划,计划的顺利成功,使得他们迅速总结出信息战的第二条定律: 定律二:控制信息,就可以控制对方的生死。 曝光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刘邦这边对信息拥有绝对控制权。他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有关项羽的信息,同时又能够把自己所希望的信息,传递到项羽的耳边,促使项羽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样行动。 整个事件过程中,项羽宛如一具没生命的木偶,完全由刘邦玩弄。刘邦想知道他的情况,就能够通过特工项伯准确地获知。而刘邦希望项羽听到些什么,他就能够顺利地把这些信息传递过去,从而主宰了项羽的选择。 可以确信的是,刘邦和张良,通过摆布英布,终于发现了信息战的第条定律。 定律三:信息通过渠道传递,渠道不能控制,但信息可以控制。 这条定律的意思是,项羽的使者,忠实地向项羽反映了他所见到的情况—但这个情况却是假的,这就导致了项羽判断失误。 当刘邦发现第三条定律的时候,他同时也发现,他可以随意操纵项羽那边任何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他不顾荥阳城被楚军团团围困,自己已是命在旦夕的危情,仍然发起了打击亚父范增的第三次信息战。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