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5950

发布书摘:399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2

他山的石头记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宇文所安
  •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 定价:21.00元
  • ISBN:9787214033291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5-18 摘录自第 351 页
    在他变成一个伟大的中国诗人之前,杜甫仅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已。也许,再过一百年,他又会变成一个伟大的诗人。那时,每个学生都会在十五岁的时候因为不得不阅读他的诗篇而叫苦连天,但是到他们四十五岁的时候,却会充满温情与爱好地,回忆起这些同样的诗篇。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8 摘录自第 299 页
    这种惯性其实非常有创造力:它提供了使得改革和革命成为可能的阻力。没有这种有效的阻力,在批判性考察和改革的支持下,“变化”就只不过是一种时尚的改变而已我常常听到学者们讨论文学批评领域的下一个“转折”将会是什么:这种预言的热衷来自追求时髦的欲望,并非出自面对一个真正的问题感到的急迫,而真正的问题只通过抵制和阻力表达自己。在这样的批评过程中,真正的文化问题、理论问题被触及,收获是不言而喻的,但同时,找到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的欲望本身超越了任何具体的发现而成为当务之急。如此追求不断的批判、不断的变化,意味着每种变化的形式自身都没有意义,我们拥有的,是一种激进的稳定。
    “真正的问题只通过抵制和阻力表达自己”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8 摘录自第 297 页
    这是很有挑战意味的游戏:甚至不是像所说的那样是假作严肃的游戏,而是毫不掩饰地赞美生命中的偶然,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充满随意性的时刻,这种时刻的情趣和美丽。道德感强烈的批评家们对这样的诗深深不以为然,他们往往把它和“艳情”(或称色欲)联系在一起一一但是这里根本没有男女爱欲的表现,也没有我们在班婕妤怨诗里发现的那种对感情承诺的追求。这首小诗所表现的艳情,其实不过是对于事物富有声色之美的外表尽情的投入,这种投入无意得到结果,不期求圆满完成:这是一种漂浮无根的艳情。
    就像 Paul rouzer曾经指出过的,这样的诗歌表现出一种窥视癖( voyeurism)。歌女不仅被笼罩在阳光下,而且也被笼罩在诗人关注的目光下。但是,就连“窥视癖”的范畴也必须被重新划分:一边是那种深入的、颇涉下流的偷看者( the Peeping Tom),一边则是浮动的、只作短暂逗留的视线,游戏于感官的欲望,而不沉溺其中。
    也许,在这个佛教大行的时代,这首诗有其佛学的层面:日影中的微尘,感官世界能够玷污素衣的红尘。其实,富有声色之美的外表,包括激情和色欲,甚至包括钟嵘认为给了诗歌以基础的那些所谓“严肃”的事情,都不过是幻象,是空虚。也许,这些浮动的意象更接近真理。
    写得真好,写明我自己都没想清楚过的对一些南朝诗的隐秘的喜爱。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8 摘录自第 297 页
    这是很有挑战意味的游戏:甚至不是像所说的那样是假作严肃的游戏,而是毫不掩饰地赞美生命中的偶然,一个没有前因后果的、充满随意性的时刻,这种时刻的情趣和美丽。道德感强烈的批评家们对这样的诗深深不以为然,他们往往把它和“艳情”(或称色欲)联系在一起一一但是这里根本没有男女爱欲的表现,也没有我们在班婕妤怨诗里发现的那种对感情承诺的追求。这首小诗所表现的艳情,其实不过是对于事物富有声色之美的外表尽情的投入,这种投入无意得到结果,不期求圆满完成:这是一种漂浮无根的艳情。
    就像 Paul rouzer曾经指出过的,这样的诗歌表现出一种窥视癖( voyeurism)。歌女不仅被笼罩在阳光下,而且也被笼罩在诗人关注的目光下。但是,就连“窥视癖”的范畴也必须被重新划分:一边是那种深入的、颇涉下流的偷看者( the Peeping Tom),一边则是浮动的、只作短暂逗留的视线,游戏于感官的欲望,而不沉溺其中。
    也许,在这个佛教大行的时代,这首诗有其佛学的层面:日影中的微尘,感官世界能够玷污素衣的红尘。其实,富有声色之美的外表,包括激情和色欲,甚至包括钟嵘认为给了诗歌以基础的那些所谓“严肃”的事情,都不过是幻象,是空虚。也许,这些浮动的意象更接近真理。
    有些南朝诗(比如王融写的)我就很喜欢,感觉这段写出了自己没想明白的那种喜欢。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5-18 摘录自第 268 页
    这是一个道德选择。一方面,明确的作用与目的或者一套预定的问题在某种根本意义上损害了对艺术的经验,而受到“作用”的威胁,诗歌的声音就会沉默。在《列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喜爱海鸥的年轻人,他每天都去海上和海鸥一起玩耍而海鸥见到他,也都飞集在他身旁。有一天,年轻人的父亲要求他带回几只海鸥来,让他也能玩一玩,这一天,海鸥见到年轻人却只在空中飞舞,再也不肯下来了。我怀疑诗也很像海鸥:它们不肯和那些怀有某种动机的人们来往,因为动机辜负了它们的好意。另一方面,我们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需要了解那些大的语境,没有那些语境,诗歌的声音就没有回音。用一首诗为例,来描述宋诗的特点,是把这首诗屈服于某种作用和目的,而这样的做法是危险的;但是,对“想象的宋朝”具有丰富、透彻的了解却会对我们阅读黄庭坚的诗甚有帮助。为创造一个“想象的宋朝”,我们也许不得不驱使一些羞怯的诗篇。但即使是《列子》中那个关于无机的故事也还是有一个动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