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2
认识电影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路易斯·贾内梯,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506287081
-
人的脸是精神和心理的“景观”( landscape)
-
摄影机离被摄物愈远,我们观众的态度就愈中立。尤其是公众距离,总会引起某种疏离感。相反的,越接近一个角色,情绪感染力越不同。卓别林著名的格言就是:“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比如我们过分接近一个动作,像一个人踩到香蕉皮,如果是近景,我们会关心他的安全,不会觉得好笑;但若距离很远,就显得滑稽嬉闹了。卓别林是个中高手,当他用远景时,我们会为他的古灵精怪和荒谬处境大笑;但是当他突然切进特写凸显情绪时,我们会发现好玩的地方不再可笑,因为我们忽然认同了他的情感
-
学者又据研究发现,人的空间观念与权力阶层有关。主导性越强,在特定的区域里,一个人的重要性也会影响他所占的空间大小。空间配置原则在人类社会中也常见。例如在教室中,空间可分为教师及学生两个空间,但从比例上来讲,因教师的权威,他一个人所分配到的空间就大于学生在团体中每个人所分到的位置。人类的空间配置泄漏了对权威的态度。无论我们自以为有多平等,也常逃不出这种空间传统。当重要人物进入拥挤场合时,大家也会为他腾出空间—通常让出的空间比自己占的大多了。
-
也有导演将重要视觉因素完全放在景框外,尤其是那些与黑暗、神秘、死亡相联的角色。这种方式很有效,因为观众对看不见的东西总是心存害怕。比如佛利兹·朗的《M)一片的前半部,杀小孩的凶手一直是躲在框外的黑暗中,仅偶尔让我们瞥到他墙上的影子和听到他怪异的哨声。
此外还有两个景框外的空间具有象征性:一个是场景后的空间,另一个是摄影机前的空间。例如导演不让我们看到紧闭着的门后发生了什么事,让观众产生好奇心,因为他们会替这段空白填上生动的影像。 -
自有人类以来,光的明暗就带有象征性的意义。《圣经》里充满了明暗的象征;画家伦勃明( Rembrandt)以及卡拉瓦乔( Carovigno)也喜欢用光影营造心理气氛。一般来说,艺术家用黑暗来象征恐惧、邪恶、未知之事,光明则代表了安全、美德、真理和欢愉。由于这种象征法的长久传统,有些导演会故意将我们对明暗的期待误导(见图1-12a)。希区柯克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扭转了我们对光亮明暗的认知。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每一个邪恶、隐晦的阴影都似乎在威胁主角的安全,然而却没有任何事发生。然而在光天化日之下,最大的危险却凌空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