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1-06
采桑子
《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叶广芩
-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 定价:32.00元
- ISBN:9787200076288
-
那天我们没有在谢家吃饭,谢娘把我们送到门口,神色凄凉,那欲说还休的神情使我不敢抬头看她。父亲也不说话,只是吭吭地咳嗽。我听得出来,那不是真的咳,他是用咳来掩饰自己。车来了,谢娘冲着东屋喊六儿,说是四爹要走了。东屋的门关着,父亲站了一会儿,见那房门终没有动静,就转身上车了。谢娘还要过去叫,父亲说,算了吧。说完就靠着车座闭了眼睛,显得很睏,很乏。谢娘掀起车门帘,将那个灰布耗子塞进来,嘱咐父亲要给我掖严实了,别让风吹着了。父亲闭着眼睛点了点头,我看见,清清的鼻涕从父亲的鼻子里流出来,父亲的嘴角在微微地颤抖。我转脸再看谢娘,穿件单薄的小袄,一身的雪花,一脸的苍白,扶着车帮哆哆嗦嗦地站着,在呼呼的北风里几乎有些不稳。一种诀别的感觉在我心里腾起,我对这个南城的妇人突然产生了一种难舍的依恋。我知道,以后我再也不会到桥儿胡同来看谢娘了,那些温馨的炸酱面将远离我而去,那些五彩的袼褙将远离我而去,那可恶的六儿也将远离我而去。满天风雪,令人哽咽,我凄凄地叫了一声“娘!”自己也不知为何单单省了“谢”字。可惜,我那一声轻轻的呼唤刚一出口,就被狂风撕碎,除了父亲,大概谁也没听着。
谢娘慌忙将帘子掩了,我感觉到抱着我的父亲陡地一颤。
车走了,谢娘一直站在风雪里,默默地看着我们,看着我们……
那天,六儿自始至终也没有露面。
父亲一动不动地缩在他的大衣里。他不动,我也不敢动,我怕惊扰了他,我明白,他现在的心情比我还难过。望着忧郁、清瘦的父亲,我感到他很可怜,很孤单,于是,我把他的一双手攥在我的小手里,将我的温暖传递给他。
-
廖先生叹了口气说,现今的人为先人选择墓地多想的是自己,指山为龙,以形为腾,或喻家代昌吉,或喻门族衰微,其实这都是歪曲了风水的原意。看风察水,应以奉亲为计,勿以富贵为谋;选择墓地的标准,要使神灵安,说到底是心灵安罢了。我问,谁的心灵安?是生者还是死者?廖先生说,当然是死者,墓地都是活人选的,活人喜欢哪儿就埋哪儿,不管死者的意思,人若能按照自己的意思而葬,那真是一种几世修来的福气,可惜,这样的人不多。
-
亚君的办公室就在偏院,枣树还在,茉莉花还在,这些在年轻编辑亚君的眼里就是树,就是花,和普通的树、普通的花一样。他那不在乎的神情和舅姨太太离开小院时那不在乎的神情没有任何区别,老的和小的在某种境界上达到了统一,所不能释怀的只有夹在中间的我。我想起了单位同事贾平凹说过的写文章的三个层次: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这正指的是年轻的编辑、我和舅姨太太。 -
老三说,世态炎凉,年华逝去,置身于市井之中,终难驱除自己身上沾染的俗气;然而厌恶俗气的同时又惊异于以往的古板守旧,苛求别人的同时又在放松着自己。检束身心,读书明理已离我远去,表面看来,我是愈老愈随和,实则是愈老愈泄气。我自己将自己的观念一一打破,无异于口一口咬噬自己的心,心吃完了,就剩下了麻木……
我站在那里揣摩老三的话,闹不懂什么意思。
这时,金昶的儿子端着“机关枪”踢开门冲进屋来,向着四周一通儿猛“扫”,勒令老三和我做出中弹状态。老三乖巧而熟练地将头歪向一边,双手无力地垂下,看来这个动作他已做过无数次了,逼真得天衣无缝。望着他脸上条条的纹路与老人斑,我由心底产生出一种深深的怜悯和无奈,心中感叹,莫非这就是中国人推崇向往的含饴弄孙之佳境?
不解。
小崽子因为我的“不死”而恼怒,将枪掷出多远,一屁股坐在地上,全身扭动,撒泼耍赖。这种泼皮举动令人厌恶,我大吼一声:滚出去!一脚把枪踢出门外,整整一天的积郁都发泄在这一声吼上,竟震得墙上的挂轴哗哗直颤。
大概家中还没有谁这样对待过他,小崽子一愣,哭喊戛然而止,瞪着一双惊恐的眼睛不知所措地望望我又望望他的祖父。我以为老三会说什么,他却还歪在那里装死。我想,我当耗子丫丫那会儿他何曾对我这样过?若能以对孙子宽容之心的十分之一来宽容舜镅,也不会是这种结局。这倒真应了明代学者宋懋澄的禅语:“树外有天,天不限树,人竟不能于树外见天,以为天尽于树。”老三纵然读书万卷,学富五车,终未能跳出个人局限,满腹伦理为“机关枪”扫尽,实在是悲哀得很了。
三嫂进来将她的孙子抱走,对我的不满是显而易见的,在厨房里对她的媳妇说把孩子吓着了,连哭也不会了。
我再看“死去”的舜錤闭眼斜靠在椅上仍无动静,只是一行清泪已由眼角溢出,正顺着脸颊缓缓下淌…… -
从我们家到东直门,这段不近的路程每天大格格都是和那个董戈一路小跑跑去的。董戈夹着琴在前头,大格格小步紧捯在后头,后边是丫鬟坐着洋车跟着。以往,我那个娇贵的大姐就是上两站地外的姥姥家也要坐车,现在她好像让这个姓董的给制住了,什么都听姓董的。许多年以后,我的母亲跟我说过这样的话,她说,什么是缘分哪?董戈和大格格就是缘分,她就是听他的,为什么?什么也不为。到最后人们也闹不明白,那个寒酸的穷小子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娇纵的大格格百依百顺地听他的,有人说是爱情,但大格格在临死前明确地否认了这一点,说她和董戈来往正大光明,没有丝毫的暖昧成分在其中;也有人说是活力,是另一种陌生的生活对于陈旧的吸引,而这种吸引是不可抗拒的。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不吸引别人,偏偏吸引大格格呢?还是老七总结得好,老七说,什么也不为,就为了一个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