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8-26
傅佩荣讲庄子
备受年轻人欢迎的国学导师,傅佩荣教授全新力作!中国四哲经典系列新书,系列重磅作品之《傅佩荣讲庄子》。
老子开创道家思想后,庄子将之发扬光大,
他生于战国时代中期,其思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傅佩荣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45.00
- ISBN:9787559618511
-
《庄子·逍遥游》就提过“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天下人的称赞及批评都不要放在心上。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隙就是裂缝,屋子有一个小小的裂缝,白色的快马一闪就过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回想一生中所发生的事,那不是一刹那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安心接受所有的遭遇,处在一个顺从的情况之下,哀乐就不会进入心中。我们讲逆来顺受,不要觉得委屈,任何事情的发生都要看它的条件是否成熟,条件成熟的话,你就顺着它发展,所以培养智慧是关键,也就是庄子所谓的修炼。 -
“我不能改变我的命运,但我可以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只要改变我对命运的态度,这个命运所产生的好坏结果,都不再有影响力,这是因为了解而可
以超越。我们面对自己的命运,常因为有各种欲望,所以总是羡慕别人,但说不定这个别人也正在羡慕你呢。
英国黛安娜王妃曾说:“我真希望做一个平凡人,可以自由跟别人谈谈恋爱、逛街吃饭,没有人管我。”
别人所谓的好命往往是包装出来的,金钱能够让你吃饱、让你喝足,却无法让你自由自在,“虽有至知,万人谋之”你怎么办?
让我们复习一下“不得已”的概念:第一,身体出现变化是不得已的,不是个人可以选择要或不要,而是事实。对于事实不要多用情感,而是要能了解。第二,对于人生的遭遇与实际的处境,要问自己能不能了解这些是不得已,能够承受才代表有能力。有一句话说得不错,一个人真正的能力不在于能够获得什么,而是能够承受失去什么。第三,面对算命问题,只要努力修炼自己,降低欲望,自然可以逢凶化吉。 -
在《庄子·人间世》,孔子除了提出心斋这个想法,还谈到了“不得已”。庄子常提到不得已,表示在客观条件成熟时,不得不如此,其实是顺应自然之意。在主观方面,不但要去除成见,也要培养把握不得已的智慧。不得已并非一般所认知的不情愿或勉强,我学庄子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领悟了“不得已”的道理。
“造物者”出自《庄子》,道就是造物者,万物从道而来,所以用造物者形容道是适当的。庄子也不反对造物者是拿斧头去雕琢,把万物造出来的这种说法。万物彼此间的差异那么大,有如鬼斧神工,“鬼斧神工”这个词,出自《庄子达生》。
-
“忘适之适”(《庄子·达生》),忘记舒适的舒适才是真正的舒适。真正的忘记就是你正在做一些事情,做得很自在、很开心,忘记所有的烦恼。
西方有人将快乐比喻为蝴蝶,如果你拿着网拼命追赶,你跑得越快,蝴蝶就飞得越快、越高,但是,当你很专心地在做一件事的时候,蝴蝶说不定会自己飞过来停在你的肩膀上,不刻意追求,快乐反而主动降临。
说到“得心应手”这个成语,其实是出自《庄子·天道》,但是原文真正的用法是得手应心。这是成语的变化,非常有意思。
西方人不见得懂庄子,但是他们也知道只要心思单纯,就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困扰。有时候你得到的越多,反而越迷惑。就像老子说的“少则得,多则惑”(《老子》第二十二章),也因此庄子很喜欢谈论“忘”。
《庄子·达生》则是讲述了“呆若木鸡”的故事。
-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天地万物有全然的美妙,但是它们不说话。
我们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会在自身或他人心里造成影响。老师责备学生们不用功,学生难过,老师也很难过,因为言语的力量反弹回来了。所以,对别人讲好话,先是在自身心里起了作用,反之亦然。
到最后,一个人的修行不在于关起门来,而在于与别人来往的时候,我说的每一句话、所做的每一件事,
只要是好的,就会先在我生命中发挥一种正面的作用,如果是坏的,同样会在我生命中导致一个负面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宗教会提到起心动念,原因就是如此,一个行为、一句话,会反射到人的内在。但通常我们不太能感觉到,因为一整天下来,往往是好坏互相抵消,所以睡觉时觉得好像跟昨天差不多,若每天都过得这么没有意义,什么时候才会有所觉悟?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个房间若是堆满东西,会形成很多阴暗的角落,就算用再强的灯光照射,也无法让房间完全光亮。如果要让房间变亮,只有把东西整个移开,虚室生白,空虚的房间就会展现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