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860

发布书摘:22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2-28

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定价:15.00元
  • ISBN:9787532745159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9-27 摘录
    在西方宗教中,对神的爱就是相信神,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的正义与爱,对神的爱是一种思想体验。而在东方宗教中,对神的爱是一种强烈的感情体验,是与神达到统一的行动。

    我们会发现,对神的爱和对父母的爱十分相似。小孩子一出生就感到母亲是“一切存在的基础”,与之紧紧相连。弱小的婴儿需要包罗万象的母爱来支撑他的生存,随着逐渐长大,他把父亲看作新的中心,父亲的准则就是一切行事的准则。到了完全成熟阶段,孩子对母亲和父亲的依赖消失,他自己建立起新的父亲和母亲原则,他成为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的发展:对神的爱最初完全依赖于与母神的联系,然后无条件服从父神,最终,人自身就体现了爱和正义,与神合二为一,人只是在某种诗意的象征意义上谈起神。

    如果一个人不能摆脱对母亲、父亲的依赖,只能继续仰仗别人的权威,他就不可能产生对神的成熟的爱,他的信仰就只是宗教早期形式——信神,也就是说,他体验到的只是一位能保护他的母亲,或是一位赏罚分明的父亲的爱。

    笔者发现,我们的身边不乏一遇到事情就求神拜佛的人,好像命运的好坏全要仰仗神。他们平时与寺庙、宗教毫无瓜葛,一旦遇上孩子考学等重大事件,就到庙里许愿,寄希望于神帮自己一把。他们双手合十,嘴里念念叨叨的是:神啊,如果你实现我的愿望,我就再来庙里还愿。这种行为就像是在和神做一次互利互惠的交易,并非成熟的神爱。

    人对神的爱符合人对自己同类的爱,而对人的爱最终被社会结构决定。如果一个社会结构要求人们绝对服从,不能质疑所谓权威,那么在这样的社会里,对神的爱和对人的爱就必然是幼稚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7 摘录
    最初,动物被当作图腾受到人类的崇敬。当人的技能发展到能够通过手工劳动制作艺术品时,人就把他的劳动成果变成一个神——泥土、银子、金子做的偶像。在下一个阶段,人赋予神以人的形象,看来只有当人类对自己足够了解,才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高贵、最伟大的“物体”。

    在许多文化中,父系社会前曾经历过宗教的母系社会阶段。在母系社会,母亲是最高的生命,母亲是神,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权威。以母亲为神的宗教本质,和我们之前谈过的母爱的本质相似:母爱是无条件的,它无需通过努力获得,更不受控制;母爱给人幸福感,缺少母爱就会迷茫、失落,甚至绝望;母亲热爱孩子,是因为这是她的孩子,而不是因为孩子听话或优秀。母爱的基础是平等,人人一律平等,因为他们都是大地之母的孩子。

    到了父系社会,父亲成为最高生命,在宗教和社会中均是如此。父亲喜欢与自己相似的孩子,是否听话、能否当他的继承人是得到宠爱的两个条件。因此父系社会是有等级的,兄弟之间变得不平等,争坐第一把交椅。虽然父系社会信奉男性神,但人们追求母爱的愿望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天主教中,圣母院和圣母玛利亚象征着母亲形象;在新教中,路德教义具有以男子为中心的性质,但母亲的形象也有着明显痕迹,马丁·路德提出的最重要的原则是:没有任何善行能影响上帝或促使上帝爱我们。

    神爱的性质取决于父系成分和母系成分在宗教中占据的比重。父系成分是指像爱父亲那样爱神,相信神是正义严格、赏罚分明的;宗教的母系成分就是爱上帝如同爱包罗万象的母亲,无论发生什么事,母亲将帮助我、拯救我、祝福我。

    当人类走进父系社会,宗教不断发展,对神的爱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起初,会有一个专制的、嫉妒心重的神;后来,神逐渐变成慈爱的父亲形象;再后来,神变成正义、真理、爱的象征。发展到这个阶段,上帝就成为统一各种现象的原则,他不再是人或物。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7 摘录
    忘我”的本质表现在对其他人的影响上,最常见的是“忘我”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母亲认为孩子能通过她的“忘我”认识到什么是被爱,学会什么是爱。但是她的“忘我”往往使孩子胆小紧张,担心母亲的责备并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孩子们会受到母亲紧张焦虑情绪的传染,性格阴郁沉闷。总之,一位“忘我”的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与利己者带来的影响没有太大区别。孩子生活在一种不能使母亲失望的压力下,幼小的心灵透不过气来。真正有能力爱孩子的母亲会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孩子,向他展示生活积极阳光的一面,让他不要对周围的环境太过担心。再没有谁能像母亲对孩子那样产生如此直观的积极影响了。

    中世纪德意志神秘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爱克哈特有一句格言,精辟地总结了自爱的思想:“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人如爱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爱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6 摘录
    孩子必定会长大,必将脱离母体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生命。这时我们会发现母爱和性爱之间的显著区别:性爱是两个原本分开的个体的结合;母爱是过去一体的人分开了,成为彼此独立的两个人。好的母爱,不仅允许这种分离,还会努力去促成它。事实上,很多母亲都在这点上失败了,一位专制、自恋的母亲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很疼爱孩子,一旦孩子长大了,她就失去了继续爱他的能力。相比之下,一个真正爱孩子的女人,还会热爱丈夫、热爱其他孩子、热爱陌生人和整个人类群体,她广博的爱贯穿孩子的幼年直到成年,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9-25 摘录
    愿意把自己拥有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是富有的,他首先感到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这证明了他的富足。当然,“给”的最重要的范畴还不是物质,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能给予别人什么?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比如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感、悲伤……都可以给予。在爱情中,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