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献版本研究由于文献经历了不同时代,注解者众多,版本也不尽相同。据出土文献记载和传世流行本的《老子》其书,目前已知有以下版本:1.郭店简本;2关今尹本;3庄子所引本;4韩非解老本;5项羽妾本;6马王堆帛书本;7河上公本;8西汉著氏本;9王弼注本。武汉的罗浩李若晖先生,将已知《老子》按时期分为四类:1楚简为形成期《老子》;2战未西汉初的帛书为成型期《老子》;3.汉、唐严遵《指归》本、河上公本、《想尔》本、王弼本、傅奕本为定型期本《老子》:4嗣后为流传期本《老子》。由于帛书和楚简的出现,证明了其后诸本《老子》已经变了形,据章序篇次被颠倒混乱、篇名不符粒、1/4的分章不符古意、约140句文句被纂改,尹振环先生认为应将后两种版本加上“变形“二字。关于楚简《老子》的研究是个集中点。学界认为楚简《老子》甲乙丙组是一个整体,合起来正是一部完整的、早期的《老子》,更多的学者持相反的看法,认为这三组是《老子》的不同写本,应称为甲本乙本和丙
本,依据是文字合计远不及今本多。学界认为楚简虽有缺简,但还不失为比较完整的古抄本一部分人认为:楚简是“一种摘抄本”;“是东官之师节录而成的临时教材”“是儒家的节选改写本”。这三种说法的前提都是《老子》成书之时即五干言,只有如此才能搞抄与改写。如裳锡圭和王博认为,在郭店《老子》之前已经出现了一个近乎五千言的《老子》传本。尹振环指出:竹简《老子》是一部有所缺损但还不妨碍它成为一部独立的书,其依据是“甲”文字比较完整、“乙”有缺失、“丙”无法断定。有人提出传世本《老子》不一定是太史儋作,而是“道家言论集选、采自他书精语,荟萃而成“或“学派著作集”或“待证(有待文南的进二
出士)”,尹振环针对这几种观点,指出因老子和太史儋的史官职司才能著此书,传世本只
有五千言不会是言论集,难道史记的任何史实都有待于文物的出土证明?池田知久通过楚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