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6-07
悲剧的诞生
弗里德里希·尼采,19 世纪后期最伟大的哲学家,独自一人在欧洲文化中游荡。他与传统辩驳,同时也成为传统的一部分。1889 年,尼采在都灵的街头,看到了一匹被马夫虐待的马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德) 尼采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定价:32.80元
- ISBN:9787544740944
-
在这里,主体,即愿望着的和追求着一己目的的个人,只能看作艺术的敌人,不能看作艺术的泉源。但是,在下述意义上艺术家是主体:他已经摆脱他个人的意志,好像变成了中介,通过这中介,一个真正的主体庆祝自己在外观中获得解脱。我们在进行褒贬时,必须特别明了这一点:艺术的整部喜剧根本不是为我们演出的,譬如说,不是为了改善和教育我们而演出的,而且我们也不是这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我们不妨这样来看自己:对于艺术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来说,我们已是图画和艺术投影,我们的最高尊严就在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之中——因为只有作为审美现象,生存和世界才是永远有充分理由的。可是,我们关于我们这种价值的意识,从未超过画布上的士兵对画布上的战役所拥有的意识。所以,归根到底,我们的全部艺术知识是完全虚妄的知识,因为作为认知者,我们并没有与那个本质合为一体,该本质作为艺术喜剧的唯一作者和观众,替自己预备了这永久的娱乐。只有当天才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同这位世界原始艺术家(der Urkuenstler der Welt)互相融合,他对艺术的永恒本质才略有所知。这种状态中,他像神仙故事所讲的魔画,能够神奇地转动眼珠来静观自己。这时,他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诗人和演员,又是观众。
-
关于自己创作的过程,席勒用一个他自己也不清楚但无疑是光辉的心理观察向我们作了阐明。他承认,诗创作活动的预备状态,决不是眼前或心中有了一系列用思维条理化了的形象,而毋宁说是一种音乐情绪(“感觉在我身上一开始并无明白确定的对象;这是后来才形成的。第一种音乐情绪掠过了,随后我头脑里才有诗的意象”)。我们再补充指出全部古代抒情诗的一种最重要的现象:无论何处,抒情诗人与乐师都自然而然地相结合,甚至成为一体。
-
这些力量无须人间艺术家的中介,从自然界本身迸发出来。它们的艺术冲动首先在自然界里以直接的方式获得满足:一方面,作为梦的形象世界,这一世界的完成同个人的智力水平或艺术修养全然无关;另一方面,作为醉的现实,这一现实同样不重视个人的因素,甚至蓄意毁掉个人,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个人。面对自然界的这些直接的艺术状态,每个艺术家都是“模仿者”。
-
我们始终认为,正常的观众,不管是何种人,必定始终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件艺术作品,而不是一个经验事实。相反,希腊悲剧歌队却不由自主地把舞台形象认作真人。
-
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久久寻不见酒神的养育者和教师——聪明的西勒诺斯。
终于有一天这个精灵落入了国王的手中,国王问他: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
这精灵一声不吭,木然呆立,直到被国王强逼出声,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
“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