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住而生其心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1390

发布书摘:3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2-15

传习录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明) 王阳明
  •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 定价:32.80 元
  • ISBN:978751460793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1-29 摘录
    功夫的难处全落在格物致知上。也就是说是否诚心诚意。意诚,大体上心也自然端正,身也自然修养。然而,正心修身的功夫也各有不同的用力处。修身是在已发上,正心是在未发上。正则中,身修则和。
    想到初中时体验儒学,诚的功夫做的其实是尚可的,但诚的背后,心有许多东西未发将发,只注意了模仿修身,心被一味压抑而不能发于中,后面意乱更是不发于中,对心的体察也很少,现在,诚的功夫少了,虽有体察,自然而然的行却是不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29 摘录
    有人问:“明道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为仁,为何?”
    先生说:“一言难尽。主要还有赖于各位自己深刻体会。仁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理,虽然它遍布宇宙,无处不存,但其流行发生也是一步一步,所以它才生生不息。例如,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从一阳开始,渐至六阳才能出现。若没有一阳的产生,又何来六阳?阴也是如此,正由于有一个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处。正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才能生。正因为能生,所以才不息。这好比一棵树,树苗发芽就是树的生长发端处抽芽后,长出树干,有树干后再长出枝叶,然后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树芽,怎么会有主干和枝叶?能抽芽,地下一定有根在,有根方能生长,无根便会枯死。没有树根从何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情感的发端处,如同树的芽。从此而仁民爱物,有如长出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是无区别,把自己的父子、兄弟与陌生人同等看待,这自然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么能称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的。”
    爱的发端处,对父母的爱,对一个人的爱,而后爱由是生长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28 摘录自第 56 页
    徐爱说:“心犹如镜子。圣人心似明镜,平常人心似昏镜。近代的格物学说,好比用镜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却不明白镜子昏暗如何能照?先生的格物,就像磨锐使镜光亮,是在磨上下功夫,镜子光亮之后,是不会耽误照的。”
    这几句话给我以信心,在事上,明心见性,同时不要因为私心观念的东西,逃避当下,就能立在当下,时时勤拂拭(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我现在达不到),只在“下学”上用功,不去追求某个概念或目的,至诚慎独,知理致性。在当下事上练,不能忘记。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28 摘录自第 4347 页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定为心之本体,即天理。动与静,只是在不同时间下的表现。”
    有事时自我觉知,通过事上练感受喜怒哀乐皆发于中,无事时存养,体会本心 ,在存养中定心。动与静的背后,都有一个心之本体。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27 摘录
    澄问:“孔门弟子共聚一堂,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子路、冉求、公西赤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似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明白了何谓“君子不器”,同时立足我现在所处的岗位,立足当下,可能是君子不器的经世致用之体现? 对于使命,还是少一些使命感,方得“使命” 好一个“君子不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