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辞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
……
[ 展开全部 ]
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 收起 ]
作者:(明) 王阳明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定价:32.80 元
ISBN:9787514607932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9 17:17:04 摘录
功夫的难处全落在格物致知上。也就是说是否诚心诚意。意诚,大体上心也自然端正,身也自然修养。然而,正心修身的功夫也各有不同的用力处。修身是在已发上,正心是在未发上。正则中,身修则和。
想到初中时体验儒学,诚的功夫做的其实是尚可的,但诚的背后,心有许多东西未发将发,只注意了模仿修身,心被一味压抑而不能发于中,后面意乱更是不发于中,对心的体察也很少,现在,诚的功夫少了,虽有体察,自然而然的行却是不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9 17:09:44 摘录
有人问:“明道程子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而墨子的兼爱反而不能称为仁,为何?”
先生说:“一言难尽。主要还有赖于各位自己深刻体会。仁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理,虽然它遍布宇宙,无处不存,但其流行发生也是一步一步,所以它才生生不息。例如,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从一阳开始,渐至六阳才能出现。若没有一阳的产生,又何来六阳?阴也是如此,正由于有一个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处。正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才能生。正因为能生,所以才不息。这好比一棵树,树苗发芽就是树的生长发端处抽芽后,长出树干,有树干后再长出枝叶,然后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树芽,怎么会有主干和枝叶?能抽芽,地下一定有根在,有根方能生长,无根便会枯死。没有树根从何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情感的发端处,如同树的芽。从此而仁民爱物,有如长出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是无区别,把自己的父子、兄弟与陌生人同等看待,这自然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么能称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的。”
爱的发端处,对父母的爱,对一个人的爱,而后爱由是生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8 11:13:36 摘录
徐爱说:“心犹如镜子。圣人心似明镜,平常人心似昏镜。近代的格物学说,好比用镜照物,只在照上用功,却不明白镜子昏暗如何能照?先生的格物,就像磨锐使镜光亮,是在磨上下功夫,镜子光亮之后,是不会耽误照的。”
这几句话给我以信心,在事上,明心见性,同时不要因为私心观念的东西,逃避当下,就能立在当下,时时勤拂拭(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我现在达不到),只在“下学”上用功,不去追求某个概念或目的,至诚慎独,知理致性。在当下事上练,不能忘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8 11:07:01 摘录
“省察是有事时的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定为心之本体,即天理。动与静,只是在不同时间下的表现。”
有事时自我觉知,通过事上练感受喜怒哀乐皆发于中,无事时存养,体会本心 ,在存养中定心。动与静的背后,都有一个心之本体。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8:16:12 摘录
澄问:“孔门弟子共聚一堂,畅谈志向。子路、冉求想主持政事,公西赤想主管礼乐,多多少少还有点实际用处。而曾皙所说的,似乎是玩耍之类的事,却得到孔圣人的称许,这是怎么回事?”
先生说:“子路、冉求、公西赤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似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明白了何谓“君子不器”,同时立足我现在所处的岗位,立足当下,可能是君子不器的经世致用之体现? 对于使命,还是少一些使命感,方得“使命” 好一个“君子不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8:12:26 摘录
“大凡圣人之说,虽精细入微,也都为‘下学’。学者只需从‘下学’上用功,自然可以‘上达’,不必另寻求得“上达’的途径。”
持守志向犹如心痛,疼痛时只在心上,哪里有时间讲闲话、管闲事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8:10:03 摘录
澄间:“宁心静气之时,可否称为未发之中?”
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妄称为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如果依靠宁静,不仅渐渐会有喜静厌动的毛病,而且其中诸多毛病,只是暗藏下来,最终不能铲除,遇事随时而生。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以宁静为主,但不一定能遵循天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7:35:33 摘录
陆澄间:“安静时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好,一旦碰到事情,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是什么缘故?”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倩,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事上练,知行合一,静亦定,动亦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7:33:51 摘录
陆澄问怎样立志。
先生说:“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并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与朋友相交,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无所住而生其心
2020-01-27 17:31:42 摘录
澄问:“什么才算是主一的功夫?比如,读书就一心在读书上用功夫,接客就一心在接客上用功夫,这能否称为主一呢?”
先生答说:“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称主一吗?这只叫逐物,不叫主一。主一,就是一心只在天理上。”
寻找自己的一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目录
上 卷
徐爱录 三
徐爱跋 二九
陆澄录 三〇
薛侃录 七四
中 卷
钱德洪序 一一三
答顾东桥书 一一五
答周道通书 一四八
答陆原静书(一) 一五七
答陆原静书(二) 一六一
答欧阳崇一 一七九
答罗整庵少宰书 一八七
答聂文蔚(一) 一九六
答聂文蔚(二) 二〇四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目录
上 卷
徐爱录 三
徐爱跋 二九
陆澄录 三〇
薛侃录 七四
中 卷
钱德洪序 一一三
答顾东桥书 一一五
答周道通书 一四八
答陆原静书(一) 一五七
答陆原静书(二) 一六一
答欧阳崇一 一七九
答罗整庵少宰书 一八七
答聂文蔚(一) 一九六
答聂文蔚(二) 二〇四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目录
上 卷
徐爱录 三
徐爱跋 二九
陆澄录 三〇
薛侃录 七四
中 卷
钱德洪序 一一三
答顾东桥书 一一五
答周道通书 一四八
答陆原静书(一) 一五七
答陆原静书(二) 一六一
答欧阳崇一 一七九
答罗整庵少宰书 一八七
答聂文蔚(一) 一九六
答聂文蔚(二) 二〇四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先生说:“一言难尽。主要还有赖于各位自己深刻体会。仁是自然造化生生不息的理,虽然它遍布宇宙,无处不存,但其流行发生也是一步一步,所以它才生生不息。例如,冬至时一阳开始产生,一定是从一阳开始,渐至六阳才能出现。若没有一阳的产生,又何来六阳?阴也是如此,正由于有一个渐进,所以就有个发端处。正因为有个发端处,所以才能生。正因为能生,所以才不息。这好比一棵树,树苗发芽就是树的生长发端处抽芽后,长出树干,有树干后再长出枝叶,然后生生不息。如果没有树芽,怎么会有主干和枝叶?能抽芽,地下一定有根在,有根方能生长,无根便会枯死。没有树根从何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情感的发端处,如同树的芽。从此而仁民爱物,有如长出树干和枝叶。墨子的兼爱是无区别,把自己的父子、兄弟与陌生人同等看待,这自然就没有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道它没有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又怎么能称作仁呢?孝、悌是仁的根本,仁理就是从孝悌中产生出来的。”
“定为心之本体,即天理。动与静,只是在不同时间下的表现。”
先生说:“子路、冉求、公西赤有凭空臆想和绝对肯定的意思,有了这两种倾向,就会向一边偏斜,顾此一定失彼。曾皙的志向比较实际,正合《中庸》中所谓的‘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前三个人是‘汝器也’的有用之才而曾皙是‘君子不器’的仁德通达之人。但是前三个人各有独特才干,不似世上空谈不实的人,所以孔子也赞扬了他们。”
持守志向犹如心痛,疼痛时只在心上,哪里有时间讲闲话、管闲事呢?
先生说:“现在人的宁心,也只是为了静气。在他安静之时,也只是气的宁静,不可妄称为未发之中。”
陆澄说:“未发就是中,宁静是求中的功夫吗?”
先生说:“如果依靠宁静,不仅渐渐会有喜静厌动的毛病,而且其中诸多毛病,只是暗藏下来,最终不能铲除,遇事随时而生。如果以遵循天理为重,怎么会不宁静?以宁静为主,但不一定能遵循天理。”
先生说:“这是因为你只知在静中涵养,却没有下克己功夫。如此碰到事倩,脚跟势必站不稳。人应该在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静亦定,动亦定’的境界。
先生说:“所谓立志,就是念念不忘存天理。若时刻不忘存天理,日子一久,心自然会在天理上凝聚,这就像道家所说的‘结圣胎’。天理意念常存,能慢慢达到孟子讲的美、大、圣、神境界,并且也只能从这一意念存养扩充延伸。”
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燥不安,那么就静坐。如果不想看书,必须去看书,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与朋友相交,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先生答说:“迷恋美色就一心在美色上用功夫,贪爱财物就一心在财物上用功夫,这能称主一吗?这只叫逐物,不叫主一。主一,就是一心只在天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