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11-20
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内容简介: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为什么能成为曾国藩、梁启超、伊藤博文、稻盛和夫等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王觉仁
-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 定价:36.00元
- ISBN:9787543893221
-
【只有“无常无我”的世界,
才是充满生机的世界】
王阳明:
“我们不应该抱怨'无常',因为没有'无常',一切事物都将不复存在。”
“既然你选择生活在一个无常无我、充满变化的世界上, 那么你就该欣然面对一切形式的死亡:
如果你看见一阵细雨,那是因为一朵云死了;
如果你看见一株稻穗,那是因为一粒稻种死了;
如果你看见春天来了,那是因为冬天死了;
如果你听见一个婴几呱呱落地的啼哭,那必定有某个老人终止了上一段旅程的脚步;
如果你热爱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那你就不该拒绝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死亡。
换言之,‘无常’固然是埋葬万物的坟场,却也是孕育生命的子宫;‘无我’固然是杀死昨天和过往的刽子手,却也是催生明天和未来的助产士。
所以,当死亡在你面前裂陷为一处绝望而黑暗的深渊,你应该看到,它背后隐藏着一座通往希望和光明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名字,就叫作新生。”
-
【阳明心学-让觉知之光照亮人生】
享誉世界的越南僧人一行禅师说过:
“就像自然界的太阳照耀每一片叶和每一株小草一样,我们的觉照也要照顾好我们的每一个念头和感受,以便我们识别它们,了知它们的产生、滞留和瓦解。不要判断和评价它们,也不要迎合和消灭它们。
不要把你的心灵变成了战场。那儿不需要战争,因为你所有的情感——欢喜、悲伤、愤怒、嗔恨等,都是你自己的一部分。
觉照是一种宽容而又清明的状态,它是非暴力和无分别的。其目的是为了识别和了知诸思想、情感,而不是为了判断其善恶好坏,也不是为了将它们置于相对立阵营,从而让它们互相争斗。
人们常常把善与恶的敌对比喻成光明与黑暗, 但是,假如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当光明出现的时候,黑暗就消失了。黑暗并没有离开,而是融入光明之中,变成了光明。” -
【阳明心学-立志】
儒家用以指称人格的概念,主要是圣人、贤人、君子、小人;还有些次一级的概念,如狂、狷、中行、乡愿等,一般也被用来指称人格方面的某种品质或特质。
所谓圣人,就是人格臻于至善,道德与智慧都达到最高境界的人;所谓贤人,就是拥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知识和才干的人;所谓君子,就是道德高尚,精神境界不同于流俗的人;所谓小人,就是虚伪自私、追名逐利、寡廉鲜耻、不仁不义之。
狂,指的是昂扬激进;狷,指的是拘谨保守;中行,就是不流于狂也不流于狷,中道而行;乡愿,就是圆滑世故、八面玲珑,表面上诚信忠厚,谁都说他好,实际上内心却没有是非、丧失原则。
所以王阳明教人立志,就是立个“必为圣人之志”。而立志之后,就要在日常的修学实践中念念“去人欲”,即去除那些有可能让人变成“小人”和“乡愿”的人格倾向:如虚伪、自私、好色、贪求名利、不知仁义等,同时还要坚持独立思考,不盲从,不随俗,不轻易认同社会流行的价值观,始终恪守良知赋予自己的是非准则。
对于儒家学人而言,如果成不了圣人,那至少要立志当个贤人或君子;如果不能“中道而行”,那就宁可狂狷,也绝不当小人和乡愿。
诚如孔子所言:“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也像王阳明所说:“我今才做得个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说我行不掩言也罢。”(《传习录》卷下) -
【阳明心学-诚意】
儒家经典《大学》中,给后世学人指出了一个为学修行的次第,即通常所称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内容,“齐家、治国、平天下”则是修身的目的。所以,为学的功夫主要就在于前四条,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在王阳明这里,诚意绝不仅仅只是修身中的一段功夫,而是整个修行过程的总枢纽,“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所以提出个诚意来说,正是学问的大头脑处”。
诚意甚至可以贯穿儒家学人的整个修行生涯,“《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传习录》卷上) -
脆撇开“知行合一”的话头,提出了
亥的命题:致良知。天地万物一体之体也。亲民者,达其天地万物一体之用也亲民之极则也。……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
所谓良知也
由此可见,在阳明心学的语境中,《大学)的全部内容都
致良知
致良知
印,也是他一生修学与智慧的结晶。王阳
要性:“故‘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
卷中)而且致良知还是“吾圣门正法眼藏
四境界论
千古圣贤相传一点骨血也”(《王阳明全集》
中国哲学历来重视境界。《大学》里所倡言的“三
,原因有一
心学早先的两个重要命题“心即理”和“知最终都是指向一种至善圆满的人格境界。那么,儒家学
更容易领会和掌握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令其通人的境界,到底有何差异呢?一切圣贤学问最终想要
这个命题兼具本体论和功夫论的意义,足以含
样的格局和气象呢
内容,可让学人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下便有
现代新儒家冯友兰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境
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因其对宇宙人生所具有的“觉解
不赘。“致”则有体认、扩充、践行三义。由“致
卷中)
不同的境界。冯友兰将其归结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
的根本精神:一切圣贤学问,归根究底,
境界。按照冯友兰的这个说法,阳明心学显然正是要
功利境界
进入贤人
君
做为善去恶的功
超越一般人的自然境界与
最高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