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460

发布书摘:67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9-05

逍遥游

一个坚定地鄙薄《庄子》的人如何zui终投向了《庄子》,一个真诚相信《庄子》的人又真的可以在现实世界里驾驭虚舟、逍遥往来吗?《逍遥游》从历史人物与《庄子》的爱恨纠葛入手,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熊逸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定价:58
  • ISBN:978755961432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2-05 摘录
    这其实也算是一种哲学的解决方案,你处理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事实上,庄子的学说经常被人们用来解决认知失谐的问题。

    认知失谐———费斯廷格,人们为了避免和减弱“认知失谐”总会给自己的行为和态度找到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认知失谐”在我还不知道这个概念之前,我就已经深深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人不可能愧疚的活一辈子,甚至连一天都不可能,人都会想方设法地来说服自己的合理化,因为他们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化解”逻辑。 所以,懂得真正反思自己的人少的很,大部分底层人民都属于外控倾向,更加相信“命”带来的一切,更加沉迷和相信一些神秘的东西。 自省、让自己走的更远,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自己能让你安心。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2-05 摘录
    孔子的意见很像我们俗话所谓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这句俗话的原始出处是五代年间的一首诗,作者就是在正统儒家观念中以“依阿诡随”著名的反派人物冯道。

    冯道历仕四朝十一帝,从不知忠君死节为何物,是古代政坛上一株最具传奇色彩的常青树,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合乎庄子的“不得已”核心思想。 如何才能达到逍遥,如何才能物我两忘,如何才能“至人无己”,其核心均在“不得已”三个字里面。 后世的评判尽管留给后世之人,“不得已”的处事原则则更加的理性,更加科学而已。 刨除掉感性的因素,我想很多事情确实可以更有效率一些。 中小企业的生存也应当如此,不主观也就是更科学。 不得已———记下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2-05 摘录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无奈的是,这种认知习惯是人类心理上根深蒂固的模式,心理学称之为“虚假一致”(falseconsensus),我们总是把自己的反应当作典型反应,认为别人在此情此境之下也会做出和我们一样的反应。
    “虚假一致”大众认知里面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全世界的人都跟你一样,会遵循着你的思维来想事情。 其实、更深的来讲,这就是一种认知模式的比拼,高级的认知模式肯定会完胜低级。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2-05 摘录
    罗伯特·默顿(1949)则研究了社会组织对个体人格的影响以及彼此的依赖关系。

    认为越是完善的阶层组织越是会迫使个人成为有组织的、谨慎的、训练有素的个人。

    这种社会压力常常会导致个人对规则的盲从,反而忽视了规则创立的目的和意义。
    社会组织对个人的人格影响是极其大的,这一点在我身上体现得比较完整。 因为相信自己的无知,转而希望学习到知识,忽略掉自我的个人想法,去遵从社会的规则,这个过程中,团体的崇拜感,越来越强,自我信任感越来越弱,今儿开始对社会组织所列的规则形成盲从。 这是一个拙劣的学习者,看到的就是“物”,将所有物价后的知识,规则,科学成果一股脑的装进脑子里,而从不去做一个甄选,潜意识就觉得学的多,自然就会条理清晰,高屋建瓴。 时间是有限的,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规则学习之后,总会感觉学海无涯,知识遥远,而活在当下却成为了一件遥远的事情。 我们抱着一种怀疑论的心态去学习,而并非是全盘的接受或者否决。 活在当下,不仅指时间上,更指的是历史的创造上。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2-05 摘录
    庄子》其实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无足对知和说:“人们段没有不追名逐利的,如果一个人富有,别人就会归向他,归向他就会以谦下的态度对他,他自然就被尊崇起来。”
    礼是本能驱使,是一个客观实际。 他是有其底层逻辑的;我们想问题,做事情,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试着将逻辑链拉长一些来考虑这件事情。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