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

《旁观者》是一代管理大师的亲笔自传,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髓、韵味与感觉。《旁观者》的写作的目的就是在于刻画一些特别的人,以及他们的特立独行。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彼得.德鲁克
  •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 定价:38.00元
  • ISBN:7111171829
来自亚特兰提斯的报告
  • xiaowu
    2016-05-22 19:38:47 摘录
    我见识过许多一流老师的教学风采,也见过几个相当伟大的老师。然而,在教过我的老师当中,我认为一流的只有两位,也就是我小学四年级的老师——埃尔莎小姐和苏菲小姐。她们不仅称职,更是杰出的教师。然而,她们还是没有教会我该学的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xiaowu
    2016-05-22 17:47:39 摘录
    本书可以说是一本短篇故事集,每一章都可个别独立。我希望借此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这一代的人难以想像的那种神目、韵味与感觉,比如两次大战间的欧洲、罗斯福的新欢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的美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112页
    今天,我们习于追溯英国的式微至维多利亚时期或是爱德华时代的早期。 但是,最主要的因素的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许多英国领导人因之魂归西天, 侥幸存活者道德又日益沦丧。英国比其他国家损失了更多年轻军官;相形之 下,其他国家并没有要求年轻人去做个“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绅士。结果, 英国比欧陆其他国家缺乏更多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因此在20世纪20年代也出现较多由女作家所著、以孤寂为题的动人作品,例如布里顿写的《青春的见证》《Testament of Youth》.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101页
    我知道,进商业界做“练习生”并不等于放弃大学学位,还是可以一边做全职工作,一边取得博士学位,特别是法律方面。我身边就有好几打人物 是如此。然而,又要工作,又要念法学院,实是不易。近来海军上将里科弗@提出了他的教育理念,拿“努力不懈”的欧洲大 学生和美国“由你玩四年”的大学生相比较。他的说法在今天也许有几分道 理,但我心中仍存疑。五六十年前,美国高等教育界的确有这种错误的观念, 正如当时欧洲人认为每一个美国人不但是浸礼会教友,而且是百万富翁一样 是无稽之谈。事实上,不管是以德语为主的国家、北欧国家,或是意大利, 所有的法律系学生都差不多,无特别之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91页
    这些错误的 说法显示出那种他无法面对、只好逃避的焦虑,借由“语误” 一一他自创的 心理机制名称一一压抑着这种病症。这也可以解释,为何他没有从自己的病 人身上察觉出这种异常,也没有在病史中记载过。这个事实对他来说过于痛 苦,因此他不得不将之转为“非事实”。至于弗洛伊德说到他是反犹风潮下的牺牲者,这种抱怨同样地也被掩饰 了,同时也显露出另一桩弗洛伊德无法面对的事实:他对非犹太人的无法 容忍。在中欧,特别是奥地利,弗洛伊德那一代的犹太人全心全意地,几乎带 着复仇的情绪,企图变成德国国家主义者^不管是在文化吸收、自我认同、 政治的结盟与倾向上,都表露无遗。在文化上,没有人比弗洛伊德更强烈地认为自己是个德国人。然而,精神分析清一色是犹太人的天下,至少没有非 犹的奥地利人或中欧人。弗洛伊德尽力在吸引他们,但是等到他们一加入, 又将之排拒在外。在精神分析的“英雄时代”,约从1890年至1914年,弗洛伊德驳斥每一 个非犹的追随者或同事。他们多半是奥地利人、德国人或是以德语为主的人, 甚或是来自中欧的男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86页
    对维也纳所有的医师来说,最困惑的就是
    不知道弗洛伊德和他的弟子说的是“治疗病人”,还是“文艺批评”。前一分钟他们才试着去治疗某一种特别的疾病,比方说害怕过马路或是阳萎,下一分钟他们又用同样的方法、语汇以及分析方式来看《格林童话》或是《李尔王》,正如托马斯·曼在弗洛伊德80岁大寿的讲演中所言。对文化、文学、宗教以及艺术, 弗洛伊德是最有影响力、想像力,慧眼独具的批评。然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就像牛顿的物理学、康德的形而上学,或 者是歌德的美学,可以成为一种治疗法吗?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声称,精神分析确实是一种疗法,但这点却是一般维也纳医师所不能接受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79页
    有人把我介绍给弗洛伊德时,我才八九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吉 妮亚办的一家“合作餐厅”就在伯格斯,弗洛伊德家的公寓就在隔壁。在维 也纳闹饥荒的那几年,弗洛伊德和家人有时会在那儿吃午饭,我们家也是, 还会在同一张桌子用餐呢。弗洛伊德认识我的父母,因此我就被介绍给他, 并和他握手。但是,我和弗洛伊德仅接触过这一次。小时候,不知握过多少大人的手, 而我所以特别记得弗洛伊德,是因为后来父母对我说:“你要好好记住这一天,你刚刚遇见的人是奧地利,嗯,或许该说是在欧洲最重要的人了。”那时 该是在大战结束前,因为听了这话,我问道:“比皇帝更重要吗?”父亲于是回答:“是的,比皇帝更加重要。”这件事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因此我还记得, 即使那时的我只是个小孩子。重要的是:我的父母都不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事实上,母亲还常常批评 他这个人和他的理论,但是他们仍认为他是“在欧洲最重要的人”。弗洛伊德非常刻苦,从不发怨言,最厌恶自怜自艾,唉声叹气在他看 来最为可耻。即使肉体遒受极大的痛苦,他也不吭一声。不管是他自身还 是家庭生活的苦,他都极能忍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70页
    有一件事,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那就是学生总是可以辨认出老师的好坏。有的只是二流老师,但是舌灿莲花,机智幽默,因此留给学生至为深刻的 印象;有些则是颇负盛名的学者,但是不算是特别好的老师。但是,学生总可以识别出一流老师。第一流的老师并不经常广受欢迎,事实上,大受学生欢迎 的老师,并不一定能对学生造成冲击力。但是,如果学生谈到上某位老师的课: “我们学到很多。”这样的话可以信赖,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样才是好老师.我还发现,“老师”实在是不易定义。或者说,“教学得力的因素何在” 这样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我从未看过做法完全相同的两个老师,每个老师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一个老师成为第一流的方法,似乎对另一个老师 来说完全没用,而另一个老师或许也不会采用这种方式。这种现象真令人困惑,至今我仍大惑不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66页
    升上五年级后,导师就是克拉拉,她一样会对彼得的字束手无策。在教学方面, 我比克拉拉强过两倍,连我都没有办法,更何况是她呢。彼得只有让她沮丧、 给她挫折而已。”父亲想和她争辩,但是埃尔莎小姐还是占了上风。那年秋天,我成了中学一年级里年纪最小的一个。然而,父亲还是不肯放弃。过了几年,我的字迹非但没有进步,还越来越糟。于是,他拉着我到一家书法学校,接受密集课程的训练。老师是费尔 德曼先生,学校就在老旧市区一条可怕的街上。他在一楼的展示窗里摆着学 生写的样本,上书:“这是我上费尔德曼先生的书法课之前写的字。”真是和我的字迹一样惨不忍睹。旁边另有一行字,署名是同一个人,但字迹却是秀 的斯宾塞草写体或是那写得美轮美奐的花体字:“这是我上过费尔德曼先生的书法课后写的字。”于是我在父亲和费尔德曼先生的面前也写下这么一行字:“这是我上费尔德曼先生的书法课之前写的字。”然后交学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52页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赫姆和吉妮亚这般不同于凡俗?说起来他们实在是有趣的人物,或许行为夸张、奇特,更常犯了度量狭小的毛病,但是他们一点也不神秘,的确是属于这个世间的真实人物,而且一点污泥都沾染不上他们 的身。和他们亲近的人听到有人批评他们,或是取笑他们,或许皆不以为然, 但还是觉得有种奇诡、不安的气氛围绕着他们俩。就是这种潜藏的诡异之感 让我很早就体会到,我可以以他们为主角写一本小说,但永远捕捉不到他们的真面目。直到多年之后,我才在梦中找到答案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了一个儿童冒险故事《尼尔斯历险记》有一段特别吸引我,那就是瑞典版的亚特兰提斯古神话 座沉没大陆的故事:有个水手在船触礁之后,发现自己身在海底的一座沉没之城。骄傲、自大和贪婪是这座城没入大海的原因,而里面的居民所受的惩 罚就是永世不得安息。介于两次大战中的维也纳,以及全欧,都对“战前”充满着迷恋。只有 赫姆和吉妮亚得以回到那个时代。他们的沙龙就是已没入大海的亚特兰提斯, 他们已逝,却无法真正地死亡。这就是他们吸引人的地方,也是他们令人觉得奇异又骇人之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42页
    那时候的美国还不知道“沙龙”为何物。即使是英国,我能想到的也只 有两个沙龙:一个是18世纪末的瑟雷夫人(Mrs.Thrale)“自命不凡” 的文学泰斗约翰逊开的沙龙,在欧洲北部很少见,特别是以德文为主的国家,只有在起源处,也就是法国,较为兴盛。因此,吉妮亚的沙龙可算是一个特例,来之所以大兴,正如吉妮亚想的,因为沙龙不是个人的,而是一种公众活动。吉妮亚也知道,沙龙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就像歌剧或芭蕾,其他表演艺术都是属于中产阶级和后文艺复兴时期的东西。相信,她一定知晓,就中产阶级时代的表演艺术而言,只有沙龙不是为了迎合男性的自我和虚荣,不是为了使男性得到满足而摆布女人歌剧和芭蕾就是这种例子。沙龙是女人经营、 管理和主导的,可以提高女人的价值,并使她们得以掌控一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35页
    她一心一意进医学院,没有人能阻挡或说服她放弃。然而,校方 却叫她坐在最后一排,绝不可提出任何问题或是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且在上学、当实习医师那几年的穿着打扮一定要和其他男学生一样,亦即穿衬衫、 打领带,加上长裤、夹克等,才不至于“惹人注目,她的医学学位证书更是写着格特鲁德,比思“先生”。制定这些陋规的人不是个反女性主义者,就是个专讲歪理的官僚,然而这个人却是她自己的伯父一一那所医学院首屈一指的解剖学教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34页
    吉妮亚和赫姆一样,出身于奧属波兰和苏俄相当接近的边界地带。她的 父亲是当地的木材商人,赫姆的老爹则一文不名。听说,吉妮亚是私生女, 也就是他父亲和波兰女仆一度春风后的结晶。吉妮亚的容貌也相当具有斯拉夫民族的特色,特别是她那高耸的颧骨、阔嘴、狮鼻和弓眉。不管有关吉妮亚身世的 传闻是否为真,在还是少女时,她就继承了一大笔财产,而且得以过着自由独立的生活。当时的她才20出头,便立志到维也纳, 拆除当时奥地利大学体系对女子设下的藩篱。从法律上来看,奥地利并没有 禁止女学生上大学,只要通过了大学入学考试,就可以自由选择一所大学就读。事实上,女学生一向被排斥在外。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30页
    不管如何,赫姆的确有所建树。他是奥地利史上第一个平民枢密大臣, 在此之前只有贵族血统的王储才有这份荣耀。一般而言,伯爵或是王子必须等到40岁过了之后,才能担任枢密顾问官,平民更是要等到50岁以后才有希望,赫姆却在35岁之时就已得到这个殊荣,那时他已转调到原本遭“嫌 弃”的财政部,掌管财政和货币政策。在第一次大战爆发时,他更立刻晋升为副国务卿,全国的货币与财政都操控在他一人之手。当时国家的支柱就是赫姆,施瓦兹瓦尔德:他稳固奧国在战时的财政状况,以发行自愿公债来筹措奥地利的战争经费,以避免加税;在他掌权的那几年,奧地利的货币不论在国内或是海外都还保持一定的水准;此外,反对以黄金为本位的他,居然还设计增加奥地利的黄金储备。赫姆最大的成功,最后还是成了最可怕的失败。奥地利一战败,他就离开财政部,打算为伤残士兵的复健工作尽一份心力,这个机构就是现在所谓的退伍军人协会。此时,币值却一直下滑,战后通货膨胀的脚步已经临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言十94
    2016-03-30 20:42:53 摘录自26页
    现在回想起来,赫姆应属于凯恩斯学派却比凯恩斯早了40年。他认 为国家干预有其必要,然而一般传统的看法则不能接受经济受到政府的干预 和操控,或者只相信供给面的管理。赫姆认为政府应该操控货币、信用和金钱,但传统的看法却认为这种操控没有效果,终将失败;他更相信增加消费 者的购买力将是经济复苏的万灵丹。然而在1890年的时候,却无理论工具, 也没有资料来支持这种革命性的理论。从某方面来看,赫姆实在是个不善表达的先知,而不是有系统的思想家。从赫姆的经济学观点来看,可看出他的怪异,和他对父亲的态度有点异曲同工之妙。这点,我们要从赫姆所崇拜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