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白说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一部言语中的心灵之路。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
……
[ 展开全部 ]
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 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 收起 ]
作者:白岩松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定价:CNY 39.80
ISBN:7535481108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132 )
评价 (1 )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07 02:52:07 摘录
白岩松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前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
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那么好了,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备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外一本,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了。”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07 02:44:34 摘录
白岩松《名著之伟大并不在于“中心思想”》
还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作“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订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多一句追间的。对啊,有那么多写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
《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如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蔡蔡的小确幸
2018-06-07 02:02:10 摘录
白岩松《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诗代表着阅读的另外一种品质。读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变化,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也想要尝试去写。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地去了解。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
有人问我,你的文字风格受谁影响比较大?我的文字有三个主要的出处:朦胧诗、摇滚乐、古龙的小说。去年给我的研二年级学生上课,当我说完这句话,一个学生先是惊讶,然后一声叹息。我明白他这个惊讶和叹息,他大概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文字形成风格居然是有出处的。
我在给他们讲诗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为什么要让你们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的发明。成千上万的汉字摆放在你面前,哪天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你就又一次发明了中文。
除了对心灵的塑造,诗歌也会反过来迫使你有新的表达。诗人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想?遇到你有所感触的时候,你会怎么去表达?我觉得挑战都非常大。
当然,读诗还有另外的一种隐喻,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学会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干巴。如果把自自己活成了压缩饼干,几天可以,时间长了受得了吗?问问自己能坚持多久?还是需要有另外的滋养。
每个年代选一本书,其实像一个寓言。当我用《朦胧诗选》代表阅读的第二个十年,是想说到了第二个层次,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一叶飘零
2018-04-30 11:34:01 摘录
大家都穿一样的衣服,没有名牌,谁比谁也富不到哪儿去,因此比什么?就比读书。男生追女生,女生追男生,也需要吹牛的资本。现在你或许可以吹父母,吹金钱,吹吹小鲜肉般的外表,但那个时候要吹的是你又读到什么新书。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流羽
2017-03-31 20:37:02 摘录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付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我们都爱听故事,听别人讲道理那就不一定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经》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间轴上的中国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代后记 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经》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间轴上的中国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代后记 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经》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间轴上的中国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代后记 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阅读就像一段旅程,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从头开始,也不是每一段旅程都要一直走到终点。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有的书你匆匆浏览一遍,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过前三分之一,就是读完了;有的书可能只看过目录,就是读完了;有的书,你读了两遍,甚至更多,但还是没有读完;有的书越到结束,越会恋恋不舍
它意味着生命中一段特殊的相遇,让你不忍告别。
阅读也是要讲究随缘和惜缘的,别功利,别强加。随着年龄的增长,它慢慢成为你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那么好了,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备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还可以把他放下,拿起另外一本,让第三个人加入你们的交流。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了。”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2011年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还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作“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订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生活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多一句追间的。对啊,有那么多写男女平等的书籍,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
《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如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欢。
诗代表着阅读的另外一种品质。读书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变化,你慢慢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好的,也想要尝试去写。过去是世界为你打开,你只是好奇地去了解。到了诗歌这个阶段,你的心情开始跟它碰撞,它替你释放,替你表达,同时也在塑造着你。
有人问我,你的文字风格受谁影响比较大?我的文字有三个主要的出处:朦胧诗、摇滚乐、古龙的小说。去年给我的研二年级学生上课,当我说完这句话,一个学生先是惊讶,然后一声叹息。我明白他这个惊讶和叹息,他大概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文字形成风格居然是有出处的。
我在给他们讲诗的时候,会特别强调,为什么要让你们读诗?因为中文有无限可能,每一个玩文字的人都可能有一个新的发明。成千上万的汉字摆放在你面前,哪天当你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字时,每一个字都不是新的,但它们完成了一种全新的组合,你就又一次发明了中文。
除了对心灵的塑造,诗歌也会反过来迫使你有新的表达。诗人是这么说的,你会怎么说?你会怎么想?遇到你有所感触的时候,你会怎么去表达?我觉得挑战都非常大。
当然,读诗还有另外的一种隐喻,到了一定的岁数就学会了:生命不能只看到外在有用的东西,也要学会汲取很多无用的东西,无用为大用。古人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人生不能干巴。如果把自自己活成了压缩饼干,几天可以,时间长了受得了吗?问问自己能坚持多久?还是需要有另外的滋养。
每个年代选一本书,其实像一个寓言。当我用《朦胧诗选》代表阅读的第二个十年,是想说到了第二个层次,阅读的作用在于打动你,引发你的共鸣,继而塑造你。更重要的是为生命添加了很多看似无用,实则有大用的东西。
中国教育有一个非常糟糕的地方,就是什么事儿都得有"中心思想”。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付不被脆弱征服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