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一股脑儿把万事开头那个最难的阶段熬过去。万事开头难,因为从不了解到了解基本的一些事实,是一个新知识暴涨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困难是最大的。有人熬不过去,觉得困难太大就放弃了。不过,狂热的兴趣可以抵消对困难的感觉,所以趁着对一件事情有热情的时候,开一个好头是很重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持之以恒就不重要了)。当然,也许这个是因人而异的,对我来说我会在对一件事情有浓厚兴趣的时候非常专注地学习,把很多 groundworks 做掉。后面就会顺利一些了。
2.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比如最近我发现在看蒙特卡罗算法时就查了十来处资料,其中有三四篇 paper 和六七本书;这是因为即便是经典的书,你也不能指望它对其中每一个主题的介绍都是尽善尽美的,有些书对某个主题(知识点)的介绍比较到位,有些书则对另一些知识点介绍得比较到位。而有时候一篇紧凑的 paper 比一本书上讲得还要好。我硬盘里面的书按主题分类,每个主题下面都有一堆书,当我需要学习某个主题的知识时(譬如贝叶斯学习或者神经网络),我会把里面涉及这个主题的书都翻开来,索引到相关章节,然后挑讲得好的看。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资料是好资料还是坏资料呢?
序言 为什么人人都该学点心理学
世界是
来说
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观念都会对我们看待周围的事物起到一个选镜的作
滤一切所见之物。扭曲它们以使它们符合我们内心的主观意识。A
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的时侯,为了防止观察者的主观判断影响实验点
明了种种手法。
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实验》1里面提到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实验:(2三大的0的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怀疑精神病院的医生们的主观判断会影响
观性,于是他和他的八位好友以身试法,他们花了一周时间,把包
7心理
的都装扮成精神病的样子,然后分头前往全国各地选定的精神病医院。的
们装得很像,所以医生们都判断他们为精神病一这无可厚非。但
吃惊的事实出现了,他们约好了,一日住进了精神病院内,就开始
出正常人的方面面,也就是说,立即恢复他们原本的正常人状态程
每次他们要求出院的时候,都被复查的医生阻止,医生们在他们的病面线
到“有明显妄想和心理强迫倾向;努力试图让别人认为他是正常人
各种带有主观倾向的病情判断。很显然,在医生们脑袋里已经形成的
是精神病人”的这样一个观念影响了他们作出客观判断,他们会将那个
精神病人的心理学家的行为往符合他们既有观念的方向解释和扭曲。反
精神病院里真正的精神病人看出他们不对劲,有一个家伙偷偷趴在他耳延
“你不是精神病,你肯定是记者或教授”。这位心理学家出来后发表了
论文《精神病院里的正常人》,引起学界的轩然大波。
这事后来还有一个更好玩的续集—精神病专家们被他们的这次实验搞怒了
觉得尊严受到了挑战,于是悍然下出战书:接下来的X月内,你们尽管派
过来装丫挺的,我们一概用火眼金睛将汝等识破。但结果呢?X月后
病专家们信心满满地说他们识别出了
第一篇 暗时间
暗时间
能够迅速进入专注状态,以及能够长期保持专注状态,是高效学习的两个最重要的习惯。
只有具备超强的抗干扰能力,才能有效的利用起前面提到的种种暗时间。抗干扰能力也是可以锻炼出来的,事实证明在有干扰的环境中看书是非常锻炼专注能力的一个办法。另外经常利用各种碎片时间阅读和思考,对迅速集中注意力和保持注意力都非常有帮助。
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
1.如果被批评了自尊心会受到打击
2.认为问了也问不出特别的信息
然而事实却是相反:
1.自尊心受到打击算不上实质性的损失。
2.你想不出能问出什么特别的信息,并不代表就真的问不到重要的信息。把不知道当成没有。
如何有效地记忆与学习
2) 创造回忆的机会:我知道第一条不顶用,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坚持执行。所以有了第二条——创造回忆既有知识的机会。具体来说就是通过:
2.1) 经常与别人讨论,或者讲给别人听。经常和朋友讨论交流,说说一段时间总结的东西,这样别人也学到新东西,你也从别人那里学到新东西,并且彼此在表达的过程中都强化了自己的记忆和理解,双赢的事情。除了面对面的交流之外,一个好的邮件列表和BBS也是不错的途径。
2.2) 整理笔记:经常整理你的笔记——如果你没有做笔记,现在就开始——整理之前的笔记一来巩固已经淡化的记忆,二来给你重新审视知识的机会。我常常发现对知识的首次记忆往往是有偏颇的,或者只看到了一个方面,或者只关注了一个点,一段时间之后再回来看往往能够和这段时间以来的一些新思考和知识结合起来,得到更多的东西。留心一下你会发现记忆实际上是很脆弱的东西,而且我们对事物的首次理解几乎肯定是不深入的。Tip:我知道你懒,所以为了更好地创造整理笔记的机会,你可以使用一个不整理就难以检索的电子笔记软件,这虽然乍看上去是麻烦了一点,但他迫使你对知识隔一段时间就进行重读,并分类——你的记忆同样如此:良好分类的信息更容易提取。
2.3) 书写:将一段时间学习的知识按照一个主题系统地“串”起来大大地丰富了知识之间的关联,平添无数提取线索。
3) 设身处地地“虚拟经历”别人经历过的事情。
学习密度与专注力
2. 根据主题来查阅资料,而不是根据资料来查阅主题。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比如最近我发现在看蒙特卡罗算法时就查了十来处资料,其中有三四篇 paper 和六七本书;这是因为即便是经典的书,你也不能指望它对其中每一个主题的介绍都是尽善尽美的,有些书对某个主题(知识点)的介绍比较到位,有些书则对另一些知识点介绍得比较到位。而有时候一篇紧凑的 paper 比一本书上讲得还要好。我硬盘里面的书按主题分类,每个主题下面都有一堆书,当我需要学习某个主题的知识时(譬如贝叶斯学习或者神经网络),我会把里面涉及这个主题的书都翻开来,索引到相关章节,然后挑讲得好的看。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资料是好资料还是坏资料呢?
一直以来伴随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1. 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中常问自己的几个问题:
你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提醒自己思考不要偏离问题。)
OK,到现在为止,我到底有了什么收获呢?(提醒自己时不时去总结,整理学习的东西)。
设想自己正在将东西讲给别人听(有声思考;能否讲出来是判断是否真正理解的最佳办法)。
设想需要讲给一个不懂的人听。(迫使自己去挖掘知识背后最本质、往往也是最简单的解释)。
时常反省和注意自己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当遇到无法理解或解决的问题之后,最需要将原先的思维过程回顾一遍,看看到底哪个环节被阻塞住了妨碍了理解。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并分析以后需要加强哪方面的思维习惯,才能够不在同样或类似的时候被绊住。对此,将思维的大致脉络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养成反驳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在有一个想法的时候,习惯性地去反驳它,问自己“这个难道就一定成立吗?”、“有没有反例或例外?”、“果真如此吗?”之类的问题。人的思维天生就是极易流于表面来理解事物的。觉得自己理解了一个问题了么?条件反射性地问自己: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真的理解了问题的本质了?问题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目前我的理解是什么?我对这个理解感到满意吗?这样的理解到底有什么建设性呢?等等。
2. 重视知识的本质:对于每天都有变化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永远都不过时。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旺盛的求知欲永远都不过时。你大脑的思维方式永远都不过时。
3. 重视积累的强大力量,万事提前准备:计划订长一点,自然就可以多获得准备的时间。设想你若干年后会在做什么事情,需要哪些技能,现在就开始准备。一个5年计划便可以让你获得从现在开始的5年准备时间。5年中每天腾出半个到一个小时专心于某一件事情,认准一个方向,每次走一点,其实不要说5年,两年就会发现会起到宏大的效应。
我在南大的七年
的确,也许真的有更好的路,但事前真的很难判断哪条路是最优的,我们能做到的,是把一条路走透了、走深了,只要不是一条太不靠谱的路,深入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的收获。只要不是太顽固,善于反省,总有一天也会逐渐意识到越来越靠谱的路。
第二篇 思维改变生活
逃出你的肖申克
贪婪、嫉妒、短视、投机,这些天性也许在远古社会曾经成功地让我们的祖先占取了生存繁衍优势(并不像某些宗教里说的这些是所谓“原罪”,它们只不过是适应于特定社会背景的进化心理机制、判断与决策的启发式方法而已),然而现代工业社会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分享、合作、交流长远、诚实,这些才是在现代社会获得成就的方法,但由于我们的天性还没为这个社会准备好(进化是需要时间的,由于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时间太短才区区数百年,和漫长的几十万年相比就像一瞬,进化的齿轮——需要经过一代代的繁衍来驱动——根本还没来得及跟上社会形态变化的脚步,所以我们仍然在使用着适应远古社会的心理和生理机制),因此,我们常常需要用理性的声音去说服内心的原始人。
亲身经历才能明白?
1. 切身体验。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
2. 别人口中的故事。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3. 为什么。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这么做,遑论“为什么一定(have to)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清)。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 世界是复杂的。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
5. 未来是不确定的。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视觉错觉到偏见
遇见20万年前的自己
理智与情感
《Probability Theory, the Logic of Science》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是一位警察,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街上巡逻,忽然听到入室盗窃自动警报,你转头望去,发现街对面的珠宝店的玻璃窗户破了个大洞,一个蒙面的家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的包正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一定毫不迟疑地断定这个人就是强盗。你是怎么推断的呢?
《疯狂的赛车》里,耿浩到庙里取了骨灰,一出门看到几个黑社会老大模样的家伙,以为是殡仪馆的人,而对方却以为耿浩是杀了泰国佬的地头蛇,并把耿浩手里的骨灰盒当成了藏毒品的工具,还一通佩服,结果一桩阴差阳错的生意就做成了。他们又是怎么推断的呢?
正如以前听过的一句话所说: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总有一个平凡的解释,和一个疯狂的解释。
我们总是混淆“事实”和“推断”,尤其是当我们对推断的确信度很高的时候,或者某种推断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或者当这个推断源于大脑天生的偏见的时候。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
•书写是与别人的交流
•有时候,语言自己也会思考
为什么你从现在开始就应该写博客
我不想与我不能
增大成功的几率,本来就是我们付出时间的原因
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什么才是你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竞争力
第三篇 跟波利亚学解题
跟波利亚学解题
锤子和钉子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知其所以然
为什么有必要知其所以然
康托尔、哥德尔、图灵 — 永恒的金色对角线
数学之美番外篇:快排为什么那样快
数学之美番外篇:平凡而又神奇的贝叶斯方法
索 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