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院前常务秘书贺拉斯•恩达尔作序推荐 独家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受奖词 世界是荒谬的,现实本身是不可认识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生孤独,活着没有意义。《局外人》的主人公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法)阿贝尔·加缪
  •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 定价:24.80元
  • ISBN:9787544734929
  • 2018-11-23 14:24:18 摘录
    我同时就要把作家放回到他的真正的位置上去,他只有与战友共享的名义,他脆弱但也固执,他不公正却又醉心于正义,他在众目睽睽下既无羞愧又无骄傲地构筑他的作品,永远处在痛苦和美的分割之中,并且一心一意要从他的双重存在中提取他固执地试图在历史的破坏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作品。

    我这样地回到实际的我,回到我的局限,回到我的债务,回到我的困难的信仰,我才感到更自由地向你们展示你们刚刚给予我的荣誉的广度和慷慨,也更自由地向你们说我愿意把它作为向所有那些人表示的敬意来接受,他们分担了同样的战斗,却并没有得到任何特权,反而遭受了不幸和折磨。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3 14:17:50 摘录
    这任务是阻止世界分崩离析。这一代人继承了一段腐败的历史,其中堕落的革命、疯狂的技术、死去的神祇和筋疲力尽的意识形态都搅作一团,平庸的政权今天可以毁灭一切,却不再知道如何服人,智力卑躬屈节到为仇恨和压迫当婢妾的程度,因此,这一代人不得不在其自身及周围从自我否定开始来恢复些许造就生与死之尊严的东西。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3 14:15:48 摘录
    但是,我从未将这种艺术置于一切之上。相反,如果说它对我是不可或缺的,那是因为它并不与任何人相脱离,它允许我以我本来的面目和大家一样地生活。在我看来,艺术并不是一种独自的享乐。它是通过给予最大多数人以关于共同的苦乐的特殊形象来使之受到感动的一种方式因此,它迫使艺术家不离群索居,它使他听命于最谦卑、最普遍的真理。一个人常常因为感到自己与众不同才选择了艺术家的命运,但他很快就明白,他只有承认他与众人相像,才能给予他的艺术他的不同之处以营养。正是在他与别人之间的不断的往返之中,在通往他不可或缺的美和他不能脱离的集体的途中,艺术家成熟起来了。这就是为什么,真正的艺术家什么都不蔑视,他们迫使自己去理解,而不是去评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3 13:59:26 摘录
    总之我不必再多讲了,您当然知道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可是,我却直到那时才突然发现这一点,因为在这之前,我只是用那种‘被告’之类简单的概念去想他的。我感到人家想把这个活生生的人杀死,有一种强烈的本能像浪潮一样把我盲目地推向他那一边。
    我听明白了:他(代理检察长)以社会的名义要求处死这个人,他甚至要求砍掉犯人的脑袋。不错,他只是说了一句:这颗脑袋应该掉下来。因为他最终取下了这颗脑袋,只不过不是他去具体执行这项工作罢了。

    因此我同这个社会做斗争,就是同谋杀做斗争。

    对鼠疫患者来说,人的睡眠要比生命更为神圣不可侵犯,我们不应该去打扰这些正人君子的睡眠,只有风格不高的人才会这样做,而风格在于不要坚持己见,我就是风格不高,不断地坚持己见。

    “于是,我懂得了这样的事实:在自己满心以为是在理直气壮地与鼠疫作斗争的漫长岁月里,自己却一直是个鼠疫患者。我了解到,我已经间接地赞同了千万个人的死亡,甚至促成了这一死亡,因为我赞成最终导致死亡的一切行动和原则。别人好像并不因此而感到内疚,或者至少可以说,他们从来也不主动地谈到这些。”

    从我放弃杀人的那时候起,我就对自己宣判了永久的流放。
    我曾听到过许多大道理,这些大道理差点儿把我搞得晕头转向,同时也迷惑了不少其他人,使他们同意谋杀。
    我力图使自己成为一个无罪的杀人者。

    里厄挺了挺身子,问塔鲁是否知道有一条通往安宁的路道路。
    “有的,那就是同情心。”
    我想,我对英雄主义和圣人之道都不感兴趣。我所感兴趣的是做一个真正的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3 13:46:07 摘录
    “不见得,他不能长期受苦或长期感到幸福,因此他做不出任何有价值的事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3 13:43:19 摘录
    假如一定要在这篇故事中树立一个英雄形象的话,那么作者就很推荐这位无足轻重和甘居人后的人物。此人有的只是一点好心和一个看来有点可笑的理想。这将使真理恢复其本来面目,使二加二等于四,把英雄主义正好置于追求幸福的高尚要求之后而绝不是之前的次要地位,这还将赋予这篇故事以特点,这个特点就是用真实的感情进行叙述,而真实的感情既不是赤裸裸的邪恶,也不是像戏剧里矫揉造作的慷慨激昂。
    外界通过空运和陆运送来了支援物资,同时,每晚通过电波和报纸大量表示同情和赞扬的评论拥到了我们的孤城中来。但是每当听到这种歌功颂德的语调或词句高雅的演讲时,医生就觉得不耐烦。当然他知道这种关怀不是装出来的,但表示这种关心时用的只是人们试图表达人与人之间休戚相关的套语,而这种言语就不能适用于例如格朗每日所贡献的一份小小力量,也不能说明在鼠疫环境中格朗的表现。
    从千万里外的天涯海角传来陌生而友好的声音,笨拙地试图说出他们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感情。说是说了,但同时又证实任何人都不能真正分担他所看不见的痛苦,处于这种无能为力的摸地确是可怕的“奥兰!奥兰!”声音徒然从海外传来。一会儿,高谈阔论开始了,这使格朗同讲话者漠不相干的鸿沟越来越深。“奥兰吗?奥兰!”“别喊啦!”医生想,“爱在一起或死在一起,舍此别无他途。他们太远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0 14:16:17 摘录
    如果对高尚的行为过于夸张,最后会变成对罪恶的间接而有力的歌颂,因为这样做会使人设想,高尚的行为之所以可贵只是因为它们是罕见的,而恶毒和冷漠却是人们行动中常见得多的动力,这就是作者不能同意的地方。世上的罪恶差不多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的。没有见识的善良愿望会同罪恶带来同样多的损害。人总是好的比坏的多,实际间题并不在这里。但人的无知程度却有高低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美德和邪恶的分野,而最无可救药的邪恶是这样的一种愚味无知:自认为什么都知道,于是乎就认为有权杀人。杀人凶犯的灵魂是盲目的,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也就没有真正的善良和崇高的仁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20 11:37:08 摘录
    “这不过是您的假定。事实上,我们对于这一切都一无所知。”
    “当然,这是我的假定。不过大家都这样认为。”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9 02:09:53 摘录
    “因此你们管它叫鼠疫也罢,发育热也罢,关系不大,重要的倒是你们得设法不要让疫病引起城中一半居民的死亡。”

    里厄则坚持说:“不用考虑法律规定的这些措施是否严厉,要考虑的倒是为了使城里半数居民免于死亡,这些措施是否必要。”

    “您这个问题提得不对头。现在的问题不是推敲字眼,而是争取时间。”

    省长说:“您的见解大概是,即使这不是鼠疫,也要采取规定在鼠疫发生时适用的防疫措施吧。”
    “如果一定要我有个看法,那么这就是我的看法。”
    医生们商量了一会儿,最后里夏尔说:
    “我们必须担负起责任来,就当作鼠疫来处理吧。”
    他的这种说法博得大家热烈的赞同。
    “我亲爱的同行,这也是您的意见,是吗?”里夏尔问。
    “词句如何,关系不大,”里厄说,“我们要讲的只是,我们不应当根据半城人命决不会遭殃这样的假定来决定我们的行动,因为如果这样做,到头来半城的人命就恐怕真的会送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9 02:01:09 摘录
    他明知这样的印象是愚蠢的,但他怎么也不会相信,有了那么简朴奉公、连癖好也是无可指责的公务员,这座城市竟会遭到鼠疫横祸。说实在话,他无法想象这样一些癖好竟然会出现在鼠疫横行的环境中,所以他认为鼠疫实际上不会在我们的居民中蔓延开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9 01:56:10 摘录
    也正是这个原因使他一直写不出一份他盘算已久的申请书,或伺机进行必要的活动。据他说,“应得的权利”一词特别难以出口,他对此也并不坚持;也不宜使用“许下的诺言”这个词,因为这就指明要许诺人承担义务,不免显得太放肆,和自己低微的职务不太相称。另一方面,他又拒用诸如“照顾”“请求”“感激”等词,因为他感到这样用词有失个人尊严。正是因为没有找到恰当的字眼,我们这位同胞才继续把这个庸庸碌碌的差事干下去,直到如今上了年纪。再者,正如他经常对里厄医生说的,经历段时间习惯以后,他发觉自己的物质生活总算有了保障,只须做到量入为出就行了。市长—我们城里的一位工业巨头曾经有句名言,格朗认为说得很对,那就是:到头来(市长特别强调这个词,因为全部道理都在这个词上),到头来,从未见到过有人饿死。总之,格朗的生活虽然艰苦得近似苦行修士的生活,“到头来”倒也使他从这一方面的忧虑中解脱出来。他在继续推敲他的用词。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6 15:05:22 摘录
    一边想起卢克莱修所描述的雅典染上疫病后准备焚尸而在海边架起的柴堆。晚上运来了尸体,但是柴堆上的位置已经不够,为了争夺安放自己亲人的尸体的位置,活人举起火把互际打宁愿头破血流,也不肯抛掉亲人的尸体。这种情景可以想象:燃烧着的柴堆在死气沉沉的水边发出熊熊的火光,在火把的搏斗中火星四溅,恶臭的浓烟冉冉升向黑夜的场空。人们就怕......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6 14:49:25 摘录
    可是一亿人死广又算得了什么?对打过优的人来说,死人这件事已不怎么令人在意了,再说一个人的死亡只是在有旁人在场的情况下才会得到重视,因此一亿具尸体分散在漫长的历史里,仅是想象中的一缕青烟而已医生想起在君士坦丁堡的鼠疫中,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一天之内死去一万人。一万个死者相当于一座大型电影院观众人数的五倍,这是完全比拟得当的把走出五座电影院的观众集合在一起,带领到市里的广场上,让他们成堆地死去,这就能看得更消楚些。在这无名死尸堆上,至少可以安上几个熟识的面孔,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况且谁认得一万张面孔呢?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6 11:55:29 摘录
    “问题:要不浪费时间,怎么办?答案:到漫长的时间里去体验。方法:在牙医生的候诊室里,坐在不舒服的椅子上,过上几整天;在自己家的阳台上度过星期日的下午;去听别人用听不懂的语言做报告;选定一条路程最远又最不方便的铁路线去旅行,当然还得站着;去剧院售票处前排队而没买到票等等。”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1-05 19:01:52 摘录
    这些事在有些人看来是不足为奇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简直不可置信。但是无论如何,一个写报道的人是不能考虑这些矛盾的看法的他的任务只是:当他知道某件事确已发生,而且这件事已关系到全体人民的生死,因而会有千千万万的见证人从内心深处证实他所说的话是真的,这时他就说:“这件事发生了。”
    再者,这件事的叙述者到时候读者就会对他有所了解—只是由于一种巧遇才使他有机会收集到一定数量的证词,而且当时的形势使他本人也卷入了他要叙述的事情中去,否则他是没有充分的理由来从事这项工作的。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才有机会充当史学家的角色。不用说,一个史学家,即使是业余的,也总是拥有一定的资料的因此这段历史的叙述者也有他自己的资料:首先是他自己的见证;其次是别人的见证,因为他的地位使他能收集这篇报道中所有人物向他倾诉的心里话;最后还有终于落入他手中的一些文字资料。他可以在自己认为需要时加以引证和按照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加以利用。而且他还可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