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长
……
[ 展开全部 ]
成一棵知识树。 • 学海真的无涯吗?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 知识无穷无尽,但掌控这个世界运行的底层规律是有限的。你需要的是从海量知识中辨别出其中的“王炸”,一通百通! 学海非无涯,知识有主次。 • 为什么学习“学习的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世界这么大,而我们的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拥有学习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 如何从“知道”到“做到”?怎么才能让知识变现? 刻意练习+多场景思维训练=构建底层认知,打通知识的底层结构 让知识成为资产,让学习成为财富积累的过程! 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成甲,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 收起 ]
作者:成甲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定价:42.00
ISBN:9787508671581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江上渔者
2018-11-27 14:03:21 摘录
这么类比未必准确,但便于大家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过程习惯,也就有不同的元认知。比如,省道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大脑直接调用直觉、过去经验、情绪反应—决定采取的行动。而高速型元认知的思考过程是这样的:看到问题——思考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黄金思维圈)—解决这类问题可能用到的规律是什么(比如相关临界知识)一决定采取的行动。
在这两个元认知的过程中,一个应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个用临界知识来处理问题。这样讲,元认知和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好理解了。
所以,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江上渔者
2018-11-27 13:17:12 摘录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李叫兽在组织他的第二期14天改变计划。这个活动一天卖了200万元。小马宋发朋友圈评论说:
现在,能够好好读书并吃透理论本质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那些能做到的人就有机会赚钱。比如李叫兽的活动一天售罄,掘金200万。别说读书无用,是你不认真,没读好。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江上渔者
2018-11-27 13:09:46 摘录
“结硬寨,打呆仗”
“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无论寒暑,要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联通,断粮断水,生生把敌人拖死。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为什么我认为学习,首先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呢?那是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11:54:52 摘录
作者提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这里有一个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假设”。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研究并问自己:
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
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
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学习的那些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常用的方法:
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顺序:
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顺序: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
反思校正假设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11:37:01 摘录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原因:打破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作者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02:45:11 摘录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
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02:10:22 摘录
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这个专业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领域里,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认知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侦察兵和狙击手,让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胜利完成任务。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作者提出三个问题
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
【为什么做这件事】
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希望做这件事达成的目标】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实现目标的最关键影响因素】
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能让目标实现的动力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
【现状与目标实现的差距多大】
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做这件事自己与关键人物关系如何加强】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做这件事过程和进度怎样部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02:04:31 摘录
1.从形式上看
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
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
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便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01:58:32 摘录
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知识管理,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25 00:49:51 摘录
本书对知识的定义就是:
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而对这些规律的熟练应用,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
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便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
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决定性作用,这些知识要在怎样的场景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
也只有我们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让这一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如何发现和应用临界知识,正是本书分享的核心内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渐入佳期
2018-08-04 17:49:43 摘录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三个目标:一是解释问题,二是解决问题,三是预测问题。
解决问题: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例子:
认识问题——作者在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并愿意付费购买,在一个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
解决问题——撰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作者找到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并且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自己的文案。
从内容上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我会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当然,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我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ophie434
2018-04-18 23:20:10 摘录
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这个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这么想了,反而会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人品问题;自己出事儿,就是外部环境问题。这个现象反过来也成立。比如,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小子又走狗屎运了;而当我们自己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肯定觉得,这可是我辛苦努力应得的结果!说我走狗屎运的,你们都是诽谤!明白了我们有这样一些心理基础,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进行防卫了,因为当我们自己遭受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部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之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更不合理了。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一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努力克服,重点问题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ophie434
2018-04-18 23:08:27 摘录
因此,现在的我,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我的做法是: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sophie434
2018-04-18 22:19:40 摘录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文满满
2018-02-22 00:37:26 摘录
九宫格 日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次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价
点击加载更多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 谢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 谢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
编辑书摘
书摘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写点笔记吧
最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
这条书摘是属于哪一章节的?
序一 准备好,在临界点爆发(脱不花)
序二 术从简,道从心(徐金琪)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
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如何提升认知深度?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学习临界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持续提升学习能力的三个技巧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临界知识?怎样能够把临界知
识真正应用起来,实现知行合一?
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四两拨千斤?
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天赋与学习临界知识的关系
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用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能力圈”
第四章 案例:核心临界知识及其应用
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不过,确实有一些重要的临界知识是通用的。
复利效应
概率论
黄金思维圈
进化论
系统思考
二八法则
安全空间
临界知识的综合应用
结 语 认知优势的未来
附 录 书中提及的重要书籍
致 谢
*
页码
×
删除
您确定要删除吗?
在这两个元认知的过程中,一个应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处理问题,个用临界知识来处理问题。这样讲,元认知和临界知识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好理解了。
所以,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成长的路上不拥挤。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李叫兽在组织他的第二期14天改变计划。这个活动一天卖了200万元。小马宋发朋友圈评论说:
现在,能够好好读书并吃透理论本质的人越来越少。所以那些能做到的人就有机会赚钱。比如李叫兽的活动一天售罄,掘金200万。别说读书无用,是你不认真,没读好。
总结一下:掌握临界知识,首先要在学习新知识时有绿灯思维而在具体学习时,又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结硬寨,打呆仗”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所谓“结硬寨”,是指湘军到了一个新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选好关键要地后,无论寒暑,要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完成。而且在战争中,不论敌人看起来有什么漏洞,有什么可以追击的诱惑,曾国藩都不为所动,一定会让部队死死守住关键要地。“打呆仗”是指湘军每到一个城市边上,并不与太平军开打,而是就地挖壕,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把整个城市外围全都用壕沟隔断联通,断粮断水,生生把敌人拖死。结果,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胜利。
为什么我认为学习,首先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心态呢?那是因为,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然而,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阻碍我们融会贯通的原因,恰恰是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了一个“阻塞”,没有“结硬寨,打呆仗”地把它攻克,导致我们一直有“自以为知道,其实不知道”的“知识阻塞”,也就没办法实现融会贯通的效果。
这里有一个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假设”。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研究并问自己:
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
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
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学习的那些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常用的方法:
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顺序:
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顺序: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
反思校正假设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原因:打破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作者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这个专业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领域里,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认知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侦察兵和狙击手,让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胜利完成任务。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作者提出三个问题
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
【为什么做这件事】
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希望做这件事达成的目标】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实现目标的最关键影响因素】
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能让目标实现的动力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
【现状与目标实现的差距多大】
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做这件事自己与关键人物关系如何加强】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做这件事过程和进度怎样部署】
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
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
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便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我们都对“知识改变命运”耳熟能详,然而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数量这一维度,更重要的是认知的深度。
我们必须对知识进行知识管理,核心实际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
人们犯下的很多错误,往往源自其漠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
而对这些规律的熟练应用,能让我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有更准确的判断,进而解决方式往往会比大多数人要好。
这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便是可以发生裂变的临界知识。
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决定性作用,这些知识要在怎样的场景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
也只有我们有能力自己发现和总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临界知识,才能让这一能力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解决问题:深刻理解问题的实质,然后用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规律去解决问题。
例子:
认识问题——作者在网站上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如何让大家对我的课程感兴趣并愿意付费购买,在一个课程页面内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
解决问题——撰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作者找到心理学书籍的内容,并且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写自己的文案。
从内容上说,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第一部分,我会介绍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第二部分,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部分,在掌握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回到核心问题: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第四部分,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的框架来安排自己的临界知识,当然,有一些临界知识是通用的。我在介绍这些知识的同时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其实,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换句话说,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把“我”和“我的观点/行为”绑定在一起。比如,别人同我开会讨论时说:“成甲,你上次项目做得太烂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的项目是不是很烂,他说得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胡说,你做的项目才烂!”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观点/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确“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一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