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和事》内容简介:一九九七年,在香港从事文化活动超过半个世纪的罗孚,邀约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写下他们怀念中的人和事,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写名家,不作虚构,但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罗孚
  •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 定价:25.00元
  • ISBN:9787511705365
  • 2018-01-21 17:48:44 摘录
    香港文学界的伯乐
    金庸梁羽生武侠小说的催生婆
    大陆文人眼里的两栖作家
    董桥风靡大陆的推手
    这说的是罗孚吗?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7:32:48 摘录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一九二六年出生于广西蒙山。现居澳洲雪梨。
    在广州岭南大学毕业,学的是经济,但对文史有兴趣。四九年毕业来港,参加《大公报》工作,其后主编副刊,以冯瑜宁、梁慧如笔名,写文艺随笔、历史小品。
    五四年开始写武侠小说,以《龙虎斗京华》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的道路,与后起的金庸有一时瑜亮之称,并称为金梁同被称为新派武侠小说的鼻祖。三十年间,写了武侠小说三十五部。
    下棋是他的兴趣所在,精于围棋,尤精于象棋。看过许多棋赛,写有许多精采的棋评
    对对子也是他的兴趣所在,著有《名联谈趣》一书。他自撰一副嵌上自己名字的对联:“散木樗材,笑看云霄飘一羽;人间境异,曾经沧海慨平生。”上下联末一字嵌上了“羽生”。
    现定居澳洲雪梨。同在“雪”中的陈耀南呼之为“生公”,不知梁羽生能说何法?
    罗孚笔下的梁羽生简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7:11:17 摘录
    作者简介
    罗孚,原名罗承勋。1921年生于广西桂林。1941年在桂林加入《大公报》,先后在桂林、重庆、香港三地
    《大公报》工作。任香港《新晚报》编辑、总编辑。编辑过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文艺》周刊。以丝韦、辛文芷、吴令湄、文丝、柳苏等为笔名,发表了大量的散文、随笔和文论、诗词等。著有《香港,香港》、《南斗文星高—香港作家剪影》、《燕山诗话》、《西窗小品》等,编有《聂绀弩诗全编》、《香港的人和事》等。
    佩服作者,在大风大浪中的某种坚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7:07:03 摘录
    一九九七年,在香港从事文化活动超过半个世纪的罗孚,邀约二十多位香港作家,写下他们怀念中的人和事,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且都是名家写名家,不作虚构,但在表现的方式上,个别可能像小说,原则上还是实事求是的写实有些东西原来都存在在我们的历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令人遗忘,但也是时间提醒我们记住历史,令我们们有了记忆。
    封底的话。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7:04:49 摘录
    钱先生有生之年不及重回故乡,殁后骨灰由夫人护送回去,在当地政府协助下,安葬于无锡湖山佳处,亦足以慰藉在天之灵了。
    想不到过了几年,当年被公家收回的外双溪钱宅获得“平反”,成立“钱穆纪念馆”。前倨后恭,原因何在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总是一件好事。纪念馆征集有关文物,我把钱先生的部分手机托友人送去以表寸衷。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59:45 摘录
    台湾改朝换代后“民主”起来了,县市议员纷纷出笼,众
    所周知,议员的拿手好戏是无事生事、小事化大事,或者演全武行。钱先生虽非政治人物(挂名亦不管事的资政),却是个大目标,于是有人秋后算账,不问情由,硬说他的外双溪住宅是公家产业,勒令搬迁。钱夫人了解民与官争,是非曲直是纠缠不清的,又不是没有地方可住,就放弃了经营多年的安乐窝搬到市中心的洋房去。从此以后,钱先生似乎患上抑郁症,不说话,也厌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58:04 摘录
    钱先生最后一次来港好像是一九八六年,是为了会见他在内地的两个儿子和胞侄钱伟长先生,那年头大陆虽已相当开放,如果不是像伟长先生这样的人物带头,两位小钱办理出入境手续恐怕不会特别通融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53:23 摘录
    钱先生对香港大学中文系相当好感,亦颇有渊源。他初到香港,系主任林仰山(英国人的中国名字)教授便请他到系里讲学。林是一位中国通,精通中文,说得一口流畅的普通话,抗战前以传教士身份在山东大学任教,久仰钱先生的大名,读了《先秦诸子系年》印象更加深刻,所以有此一举。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51:12 摘录
    为什么盖房子不用自己出钱呢?原来钱先生在回归前常常往来港台之间,因为是著名学者,又是国之大老,备受老蒋先生器重,并且要小蒋先生拜在门下。当小蒋先生知道钱先生要回台湾定居,便按照原有的建筑图形盖房子给钱先生,表示礼遇,当然也不会订立契约。后来他屏当回归,所以行李包括书籍文物家具连同小房车都顺利过关,通行无阻,大概也是因小蒋先生之故吧。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45:01 摘录
    话说钱先生“回归”时,台湾局势还很严峻:海峡两岸处
    于敌对状态,高压统治,长期戒严,经济萧条,生活困苦。但与此同时的香港更糟:街上遍布“土制菠萝”,真假炸弹,海边时见从内地漂流过来的五花大绑浮尸,暴动之声不绝于耳,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相形之下还是台湾比较安定,所以钱先生伉俪终于决计“适彼乐土”了。
    1967年“文化大革命”的狂澜波及香港,次年钱穆便搬家到台湾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43:20 摘录
    香港中文大学于一九六三年成立,包括新亚、崇基、联合三个书院,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在筹备期间,钱先生不大愿意参加,因为一人“壳中”,便事事不由自主,尤其有违发扬中国文化事业的初衷。但在这个现实社会,办学如果没有政府资助,是难以支持的。还有教授讲师们的待遇问题,一登龙门便“薪”价十倍,于是钱先生终于“俯顺群情”了。
    过不了几年就退休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38:17 摘录
    新亚书院搬到农甫道的年代,阵容已经相当壮大,学系增加了,学生人数激增,俨然成为一所大学的文学院。当年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高等学府只有香港大学,门禁森严,不容易进去,要在本地深造,只能投考新亚、崇基、联合、浸会等书院。新亚以文史科为主干,在钱先生的盛名号召之下,攻读文史的学生特别多,是理所当然的。他的新亚弟子,后来不少人也是我在罗富国师范学院和港大中文系时的学生,谈起钱先
    生,无不以及门为荣。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35:40 摘录
    广州解放前,钱先生又避地香港。大约在五十年代初,与唐君毅、张丕介创办新亚书院,校舍曾经三迁,早期在炮仗街和桂林街,最后在农甫道。初期学生很少,因为语言隔阂,只有能听能讲普通话的学生才会就读,而香港却是以广东话为母语的,因此,钱先生希望我能抽空来帮忙。那时候我在培正中学教书,聘约规定不能兼职,只好作罢。
    作者:罗忼烈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32:16 摘录
    钱穆先生别字宾四(一八九五一一九九○),江苏无锡人。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史学家,著作等身,门人和私淑弟子遍中外,在香港住过二十年,创立新亚书院,后来成为香港中文大学个重要的组合,对于发扬中国文化和发展高等教育贡献极大,是众所周知的事。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1-21 16:00:02 摘录
    古龙是一个天生的享乐主义者,他追求享乐,为的是驱除心中无限的孤寂。
    古龙的父亲,在古龙和妹妹们很小的时候,就为了一个女人而离弃他们,因此,他从不认他的父亲。只有在他父亲得了帕金森病入院时,才在朋友的苦劝下,去医院见上一面。
    古龙的婚姻都以分离告终,两任女人生下的两个女子,都跟了母姓。
    因此,古龙在香港的时候是用什么名字上小学,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古龙,永远就是古龙。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