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疗法之父”卡巴金博士告诉我们:我们也许渴望完整,但事实是,它已经在这里,我们早已拥有完整。透过正念的修习,我们不仅能捕捉到转瞬间的满足,更能真正地体会到充斥在我们生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
  •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 定价:32.80元
  • ISBN:9787511342393
  • 2018-03-09 07:37:27 摘录
    我们习惯于依据一己的喜好,用渺小、局限的方式认同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自我陈述,并以此看待自身,这就是人们的默认模式。正念可以检验这些自我认同,检验它们的后果,检视被我们深信的观点,以及依此做出的自动反应。正念的力量从观照中产生,它存在于更多、更广的觉知中,存在于时刻化现的生命中。这把我们从游移散乱带入正念觉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9 07:15:17 摘录
    我们想要到达的未来已经在这里了。就是这样!此时,对你的过去而言(包括过去那些你用来思考未来与梦想的时刻)就是未来,你已经进入其中了。它只是被取名为“现在”。我们如何与现在相处,将影响到下一刻经历的品质与特性。如此,我们可以通过留意当下来塑造未来。这是多么非凡的机会啊!

    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到达某处,然后当你到了那里,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快乐,于是又要继续前往他处吗?如果我们们不加留心,可能一直会认为,未来将有更美好的时光:“当我退休时,当我高中或大学毕业,当我有足够的钱,当我结婚,当我离婚,当孩子长大离开家……“等一下,就是这样!这样,真的就是你的生活。你只有这一时刻,其余的是记忆(这发生在当下)和期待(这也发生在当下)。这一刻和其他时刻一样美好。事实上,它很完美,本来就完美。这种完美也包括所有你认为不完美的事物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1
  • 2018-03-08 06:52:59 摘录
    1.不评判

    我们已经了解到,如果想要看到自动且未经检验的观念或意见消失,具有不评判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当你开始留意发生在自心的事件时,很快会发现任何事件基本上都是某种形式的判断。觉知到这一点非常好。你不需要再去评判这已有的评判,也不需要试图改变它,只是看着它就足够了。然
    后真正的辨别力——一种如实知见事物的能力—就能生起。“不知道”类似“不评判”。当我们不必让自己立即就要
    懂得每件事时,才真正可以用崭新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因此,当你开始练习引导式禅修时,注意一下各种评判的生起是多么频繁。你只需要认出它们的存在就好。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8 06:47:57 摘录
    了解当下发生的一切,并将我们从下意识的习惯中解放出来。这样做的关键在于,要捕捉到心最初标记事件的那个
    瞬间。当事物生起时,我们把它标记为乐(如果它是乐的)标记为苦(如果它是苦的)或不苦不乐。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透镜,我们透过它来了解自己的注意力倾向。这会为下一刻发生的事件带来不同的体验,但前提是我们必须首
    先意识到,自身的评估机制通常是无意识且自动运转的。

    “乐”指的是:我们渴望与正在关注的对象建立持续的联系。如果这联结断开了,我们就会受苦。我们想要更多,因此如果不能在觉知中单纯地观照“乐”,让它在觉知中停
    留,我们则很容易在那一刻落入贪心。

    “苦”指的是:渴望结束当下的经历。如果它继续发生,我们就会受苦。如果已经习惯于即刻把它推开,或想要缩短
    它的时间,此时我们已落入嗔心。

    “不乐不苦”指的是:它不具备上述这些明显特质,因此一开始很难察觉。当某事是不乐不苦的,就会很容易被忽
    略,因此我们就落入与之相关的愚痴、无知或错觉。

    因此,对一切时刻里的乐、苦、不乐不苦的特质保持觉知,是防止我们陷入贪、嗔、痴的关键,同时也是当我们陷入其中之时,能迅速抽身的关键。当我们在正念中与某个对象接触,正念将会瞬间终结那些非必要的、额外的苦,因为苦既非在苦受中,亦非在乐受中,而是存在于嗔心与贪心
    中,也就是存在于执取与自我认同之中。

    当觉知观照到当下发生的真相,所有一切即在此一瞬间
    消融……·就像手指轻触了肥皂泡。

    即刻,从苦中释放。

    即刻,从贪婪、嗔怒、愚痴中解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8 06:44:20 摘录
    尝试留意一下,一天之中有多少次,“嗔”会让你陷入麻烦?这项观察深具启发性。也许你因以下种种情况感到烦
    躁:某人说话的方式;使用与你不同的方式装填洗碗机;把工具放颠倒(对你而言,那显然需要反过来才对);不喜欢今天的天气;某人因为你不曾做过(或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指责你;有人责备你做事没有尽职尽责;并未得到你所期待的重要人物的认可与赞赏。

    任何一个弓引发嗔心的场景,都是天赐的财富,前提是,你已经做好迎接它们的准备。它们给我们无数次机会去“看见”:自己的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别人的作为我们多么缺乏自觉,迫切希望事情按自己的期待发展;我们渴望被善待,仿佛全世界的人都应该了解我们的需求。

    你能够感受到上述例子中那强烈的“自我中心化”,以及内在的叙述有多么“剧毒”吗?毫无疑问,当你开始反省自己与厌烦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时(不论你认为那件事有多么渺小、多么具有针对性),你会在许多流人心识的事例里面发现这一点。

    用这种方法在正念中觉察嗔心,将带来深度疗愈。它可以暂时消解掉由无意识反应所引发的自我束缚。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4 20:49:05 摘录
    每一刻,我们都秉持开放、宽容与善意的态度,向自己发出“处在当下”、“成为自己”的邀请。我们探讨过,“不评判”是指:当未达到自己预订的、有时不切实际的标准时,不要去批判你自己。自我斥责不符合“不伤害”的原则。

    当我们有意识地以“不伤害”为行为准则,并将此作为正念的核心要求与修习基础,它将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考虑以下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那些转瞬即逝但十分痛苦的心境?我们与时刻化现的生命整体,甚至与我们的“根本欲求”之间,是什么关系?
    嗯然而不反思不批评不斥责自己或他人 怎么能够达到工作上的要求?#困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4 20:42:23 摘录
    如果你已习惯于热情地宣传禅修以及它的好处,那么很快你会发现,自己其实不是在练习,而是在浪费仅有的一点力气。谈论你的禅修“经验”和“洞见”有多么不凡,正念多么奇妙、多么具有转化力量,这样做的风险是,你很快就会没有时间进行禅修了,你更投入的是自己的禅修故事,而不是持续的实践。这当然就是强大的自我中心在作祟,只不过它现在开始围绕“正念”这个主题活动了。心为了建构和强化自我身份所做的这一切,实在令人啧啧称奇。
    ……
    您应该让自己的生活、行动和态度替你说话,而不需为了别人或自己,去制造一个令人满意的故事。
    创业者正应如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3-04 20:38:36 摘录
    即便事态严重到任何人都无计可施,还有正念能够帮助我们与如此残酷、辛酸的境况重建关系。它请我们调动意志力,一遍又一遍去面对我们自身的挫败、勉强与绝望。正念
    邀请我们去正视那些最想逃避的事物,接受难以接受之事,体验用最大的善意拥抱残酷的事实。这即是实实在在的修
    习,它只能随着时间逐渐展开。

    除了拥抱在觉知与接受中发生的一切,我们没有其他更聪明可行的选择。拥抱它,并不是消极的认命或投降,而是与既存的现状和即将展开的未知,建立更明智的关系。当
    然,这要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进行。

    这里面具有一种力量,一种宁静的尊严。它不做作,也不强求。它不是某种理想的特殊存在状态,不是在演示方法
    或技巧,也不是履行某种哲学。这只是一个人、一群人或个社会,对那存在之辛酸的彻底觉知。这是正念练习真正要
    培养的:愿意安住于“不了解”之中,安住于对“了解”与“不了解”的觉知之中,并且给予恰当的回应,带着善意对待自己和那些需要我们的温柔与清明的人。

    解脱便发生在其中。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5:48:27 摘录
    正念练习的真正挑战是,我们要立即接触到生命中的其他次元,它们其实一直都在这里,但我们已无法触及它们,与之严重脱节。

    我特意使用“无法触及( out of touch)”这个与感官有关的暗喻来说明,我们有多么容易丧失觉知,落入失念,不再持有正念;我们有多么容易看而没有真正看见、听而没有真正听见、吃而没有真正品味。换句话说,我们很容易恢复到通常的自动导航状态,自认为我们了解发生了什么事,知道自己是谁、将要去哪里。这就是我们平时的默认设置状态,它是一种无觉知的、自动导航的、漫不经心的、高度约東的僵硬模式。

    因此,培养正念既是必需的,也是极具挑战性的。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5:43:20 摘录
    明见同时也就是明闻、明嗅、明味、明触以及明知;还有,明了此刻心中生起了什么,出现了哪些想法与情绪,还可以感觉到你此刻的感受,是恐惧、生气、悲伤、挫折、恼怒、不耐、厌烦、满意、同理、悲悯、快乐……或是其他。

    因此,任何一种正在发生的事物都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吹过肌肤的轻柔空气、闪动的户外光线、对他人面容的瞥、肌肉的短暂收缩、心中飘过的一丝念头……只要我们在觉知中与其相遇,这一切全都可以作为老师,提醒我们彻底地活在当下。
    第六感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5:40:47 摘录
    虽然正念需要训练纯然的专注力、洞察力和智慧,但同时,引入一种亲切温柔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这表现为对生起事物的开放、仁慈,以及一种愿意通过培养慈悲心来接纳
    自身的态度。

    再次强调,这并不是要我们强迫自己或拼命获取它,它是一种既存的品质,早已是我们的一部分了。我们需要做的
    只是将它时时铭记在心,让它在每一个时刻都得以显现。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5:35:35 摘录
    佛陀教法四十五年,据说他本人曾说,所有的教诲都可归结为一句话。若真如此,即使刚开始还不能理解,但这句话确实值得我们铭记。这四十五年的教导归结起来就是句:“一切都不要执取为‘我’和‘我的’。”

    让我们想一想,佛陀所说的“执取( to cling)”是什么意思?”一切都不要执取为‘我’和‘我的”,并不是说“你”不存在,也不是说你必须找个人每天清早来穿你的裤子,因为没有“你”来做这件事;更不代表你必须把银行的钱全部送掉,因为那不是你的,或者根本就没有银行!它的真实意涵是:如果我亻们在其出现的当下认出它,进而选择不去“喂养”它,执取是可以选择的。这句教导的意思是,“自我中心化”是默认的一种习性。当我们不自觉地落入自动导航的“行为模式”时,就会恢复这种心智模式。我可以自行选择与所有时刻、所有经历的关系,可以在每个当下认清自己是多么执着于“我”和“我的”、是多么先入为主,进而可以做出选择,决定不再执着于它们,更准确地说,是不再紧抓着自己不放。如此,我们便不再是无意识的,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自我中心与自我认同的习性。若能敞开心胸重新审视自己,我们将会发现,是那些思维习性扭曲了事实创造了幻象与错觉,最后将我们牢牢束缚。

    因此,当你意识到自己又在大量使用“我”及“我的”时,把它们当作一个标志,提醒你要静静反思,看它们会带你去哪里,是否真的对你有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5:32:26 摘录
    当我们身陷“思想流”,被各种想法拽着走时,如果相信这些想法就是我们自己的,那可就真的难以自拔了!一日我们认同了这些人称代词,将外在或内在的境况都当作“我”或“我的”,自此,无尽的执着便开始了。我们把这种习性称为“自我中心化( selfing)”,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倾向,以为世界都以我为中心旋转。

    或者,我们也可观察一下,自己究竞花了多少时间进行“造我运动”。别着急改变它,就只是觉知它,若你愿意试试,肯定会获益良多。
    造我运动。第一次存在于父母之间。第二次,则是不断身体成长,不断自我意识苏醒,不断膨胀自我的过程。什么时候,你频繁的在用“我觉得”作为很多句子的开头。我过去曾经以为这就是对的,难道什么事情不是“我觉得”的吗?难道我能代表别人吗?难道谁能代表我吗?难道这个世界不是因为我的感知与看法而存在的吗?现在我觉得有一丢丢的不对,不过我还不能完全的否定——曾经这样的自己。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02-18 11:53:57 摘录
    在生活中,令我们分心散乱的事件不间断地发生,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源自外界。这些事会分散注意力,消融觉知。因此,培养正念确实需要一定的积极性和意志力。这里的“戒律”指的是一种意愿:将那广阔清晰的觉知一遍又遍地带回当下的意愿,尤其是在我们手忙脚乱不能自拔之时。

    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不试图调整或改变,这就是对自己的慷慨,是明智的行为,是仁慈的举动。
    戒律之美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