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clouds cast shadows in the pool all the day long;
The world and seasons change beneath a changeless sky.
Where is the prince who once enjoyed here wine and song?
Beyond the rails the silent river still rolls by.
——许渊冲 译
西方国家之间的翻译基本上可以用对等译论,而中西互译,尤其是文学翻译,就要用优化译论,甚至是创译论了。
鲁迅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以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最后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为例。
优化译例: They lov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译文还原,那和原文可就大不相同了。原文说“不爱红装”,译文说是不爱涂脂抹粉,那就是把红装特殊化、具体化了。原文说“爱武装”,译文却说是敢于上战场,敢于面对硝烟,那就是把武装特殊化为“上战场”,又把“上战场”具体化为“面对硝烟”。如果说“上战场”是更好的表达方式,那“面对硝烟”几乎可以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这两种
现象方式表达了原诗英雄主义的意美。原文有重复两个“爱”字两个“装”字的音美,但两个“爱”字都是动词,两个“装”字都是名词。译文也有两个face,两个powder,但是一个face是名词,当“面孔”讲,另一个是动词,当“面对”讲;一个“powder”是名词,当“火药或“硝烟”讲,另一个是动词,当“涂脂抹粉”讲。
从音美的角度看,译文和原文一样有重复的音美,而从意美的角度看,则使诗句更形象化、更富有诗意了。最后,原诗有“红装和“武装”对称的形美,原文有两个“装”字,两个不同的修饰语“红”和“武”;译文更进步,使词语既有重复的音美,又有对仗的形美,和原文一样具有“三美”了。
由此可见,译诗不能只用对等的方式,而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就是英国诗人柯尔律治( Coleridge)说的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把最美的表达方式放在最好的地方)。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滕王阁诗(选段) 王勃
Free clouds cast shadows in the pool all the day long;
The world and seasons change beneath a changeless sky.
Where is the prince who once enjoyed here wine and song?
Beyond the rails the silent river still rolls by.
——许渊冲 译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i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Oh, can it be 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译文第一行说:床前月光如水。“如水”是原文所没有的,这是创译。为什么要创译呢?因为第四行译文也创译为“我沉浸在乡愁中”。这样就把“乡愁”也比作水了。原文有月圆和回乡团圆的联系,这是译文所没有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只好用如水的月光和如水的乡愁来联系了,这样才能表现原文的意美。译文第一行和第三行、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有了音美;每行八个音节,有了整齐的形美。
这种韵体译诗和其他散体译文到底哪种更能表达原诗的情趣呢?我认为散体译诗,“即令达意,风格已殊”。慎而又慎,还是“流弊丛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e man of men while you're alive;
Be soul of souls if you were dead.
Think of Xiang Yu who’d not survive
His men whose blood for him was shed.
许渊冲 译
鲁迅说过,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以毛泽东的《为女民兵题照》最后一句“不爱红装爱武装”为例。
优化译例: They love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译文还原,那和原文可就大不相同了。原文说“不爱红装”,译文说是不爱涂脂抹粉,那就是把红装特殊化、具体化了。原文说“爱武装”,译文却说是敢于上战场,敢于面对硝烟,那就是把武装特殊化为“上战场”,又把“上战场”具体化为“面对硝烟”。如果说“上战场”是更好的表达方式,那“面对硝烟”几乎可以算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了。这两种
现象方式表达了原诗英雄主义的意美。原文有重复两个“爱”字两个“装”字的音美,但两个“爱”字都是动词,两个“装”字都是名词。译文也有两个face,两个powder,但是一个face是名词,当“面孔”讲,另一个是动词,当“面对”讲;一个“powder”是名词,当“火药或“硝烟”讲,另一个是动词,当“涂脂抹粉”讲。
从音美的角度看,译文和原文一样有重复的音美,而从意美的角度看,则使诗句更形象化、更富有诗意了。最后,原诗有“红装和“武装”对称的形美,原文有两个“装”字,两个不同的修饰语“红”和“武”;译文更进步,使词语既有重复的音美,又有对仗的形美,和原文一样具有“三美”了。
由此可见,译诗不能只用对等的方式,而要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就是英国诗人柯尔律治( Coleridge)说的 the best words in the best order(把最美的表达方式放在最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