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传世遗作震撼面世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诚意推荐 他是战无不胜的功夫之王, 却深谙玄妙的东方哲学,用无为的道家思想诠释功夫的真谛。 他是叱咤风云的好莱坞巨星,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小龙 [美]约翰·里特(编辑整理)
  •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 定价:32.00元
  • ISBN:9787550213500
  • 2018-10-14 20:46:14 摘录
    经历了种种的人生沉浮之后,我认识到,没有他救,只有自救。自救有许多形式:每日通过无偏见的观察去发现,全心全意尽力而为;坚持不懈的、偏执的敬业精神;最重要的是意识到对这些东西的追求是没有终点和界限的,因为生活是一种不断演进、不断更新的过程。我个人认为人的责任是:胸怀坦荡、踏踏实实、简简单单地做人。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不能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只是在精神上或情感上谈谈怎么做这个,怎么做那个。他们只是空谈而已,并没有付诸实践。当然,我们探讨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人。另一种类型的人表现为,你“应该”这样做,你“应该”那样做。这就是“应该是”与“实际上是”的情形。

    你能够说我没有任何招式,当然,我必须承认,我学武术的开始是师从咏春拳的叶问师傅。不久前我们还在一起喝茶。虽然我们的观点不同,我尊敬师傅本人。无论怎么说,他是我咏春拳的老师。

    归根结底,下面所写的是一个名叫李小龙的真诚的、诚实的心路历程—他的武术(这通常是最重要的),他对电影界的看法,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李小龙是谁?他将要去哪里?他希望发现什么?

    要完成这些使命,一个人需要自立自强,发现自我的无知。对于懒惰和不可救药的人来说,他们可以不理睬我所说的,爱千嘛就干嘛去。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20:23:50 摘录
    像其他任何艺术一样,武术是人类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些表现形式有品位之分,有些隶属于逻辑分析(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但是大多数表现形式涉及的只是机械地复制某种固定的模式这种情况非常有害,因为活着就是表达,要表达,你就需要创造。创造从来就不是墨守成规,也绝对不仅仅是复制、重复。请切记,我的朋友,所有的套路是人设计的,人永远比套路重要。套路总结人的实践经验,人是不断成长发展的。

    因此,武术最终是人体动力的运动表现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他可以表达自己的灵魂。是的,武术是一个人的展开:他的愤怒和恐惧。然而,在人类体验到的这些所有自然倾向中,在所有这些纷杂的情绪中,武术家仍然拥有一种“品质”—保持他自己。

    这绝不是输赢的问题,而是在那一刻展现自我存在的问题,全心全意地投入那一特殊时刻,发挥出最好的状态。这样,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必问后果。

    因此,成为一名武术家也就意味着成为生活的艺术家。因为生活是不断进行的过程,人应该赶上潮流,发现事物的现实性,发展自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20:20:57 摘录
    禅不是通过“拂镜”式的沉思而获得的,而是通过现世生命中的“坐忘”而实现的。我们不是通过下工夫“变成”现在的自己,而是本身就“是”我们自己。不要努力成为什么,显示生命的本真即可。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20:14:16 摘录
    集中注意力是缩小心灵的思考范围,但是,我们关心的是人的整体生活过程。如果全神贯注地盯着生活某一方面,也就是鄙视生活。

    对于充满活力的事物,我们怎么能设计出方法和体系?对于静止的、一成不变的、死亡的东西,我们能找到方法,一条清晰的道路,但对于有生命力的东西不行。不要把活生生的现实缩减为静止的东西,然后发明能阐明这类事物的各种方法。

    顺从、否定和信服妨碍了理解。让你和说话者的心灵感性地在理解中逐渐靠近,只有这样双方才有真正相互交流的可能。当然,要理解对方,你必须处于一种毫无偏见的心境之中,你不能有高下、好恶之分,也不要为了表示“赞同”或“反对”才来期待一件事情的深入发展。总而言之,不要从结论开始。

    理解不仅仅需要感悟的那一刻,而且要有连续的意识,对于一件事物有持续不断的好奇心,而不匆忙下结论。不存在无拘无束的任意思考,所有的思考都有偏见,都不是全面客观的。思维是记忆的反应,而记忆是带有偏见的,因为记忆是经验的结果。思维是一种心理反应,它受经验的局限。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20:11:58 摘录
    生命没有答案,它需要用每时每刻来理解。我们所得到的答案,不可避免地遵从我们所熟悉的模式。

    质朴是一种存在的内在状态,它既没有矛盾,也没有高下之分。解决问题需要这样的感悟力。这并不是指,心灵带着一种固定的成见或信念或者一种固有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

    当然,一颗质朴的心灵是能够不带任何动机去运作和思考的心灵。一旦别有动机,就有了训练的方式、方法和体系。动机的产生是对欲望或目标的追求。为了实现目标,就必须要寻找一种方法,等等。冥想能使心灵解除所有的动机和欲望。

    为了使心灵不受打扰,人创立了某种行为、思想及人与人关系的模式人逐渐成为模式(招式)的奴隶,把模式当成了现实。

    心灵所下的任何功夫,只会限制心灵的发展。因为努力本身意味着朝着目标挣扎。一旦人有了目标、目的和看得见的终点,就给心灵加上了羁绊。在这种时刻,你需要反思和冥想。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17:13:10 摘录
    当我们对自己进行自我操纵时,经常用“问心无愧”这个成语来掩饰。良心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幻想,只是一个在父母身上的投射。“好心办坏事”,任何出自个人理想的改变愿望,到头来只能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就像我们为自己制定的新年计划,尽管有计划,到头来还是一场空;拼命与众不同,
    而结果还是平庸不堪;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如果我们希望处于我们世界的中心,不是我们的电脑或其他事物的中心,而是真正以自我为中心,那么我们的左右手都要能灵活运用—我们要看到,每件事情都有两个极端。我们知道,光不可能和黑暗分离而独立存在。如果什么事物都千篇一律,你就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如果一直有光明,你就不知道光明到底是什么。要了解光明,你就必须理解光明和黑暗交替的节奏。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17:08:18 摘录
    你不应该允许自己,或者说你不应该完全做你自己。如果这样的话,你的自我界限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缩小。你的力量,你的能量也变得越来越萎缩,应对世界的能力也越来越差,越来越呆板,越来越受你性格的限制,越来越先入为主。

    个活生生的机体生物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演变,他的每一步演变,都要和他的界限外的其他媒介互动,发生关联。所以,有必要跨过那个界限,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接触。

    当我们与环境接触时,我们就取得了联系。我们把界限拓展到那些未知的事物上。如果我们僵化不变、故步自封,我们便不会发展,就会原地踏步。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17:01:24 摘录
    一旦你有了自己的性格,你便有了一套自己的僵化的套路。你的行为会变得很呆板,总是在人的意料之中。也就是说,你已经丧失了一种能力,即运用你所有的资源,来自由应对世界上出现的各种情况。你总是预先决定好用一种方式处理事情,也就是你的性格所包含的內容。所以,我认为,最富有、效率最高、最有创造力的人就是那种没有性格的人,这听起来是一种悖论,但却不一定是错的。在我们的社会里,我们总是要求一个人要有性格,特别是要有一个“优秀的”品格。因为那样的话,他做的任何事情就可以预测了。人们就可以将他分门别类,加以管理。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16:59:31 摘录
    焦虑是我们本身就具有的兴奋情绪,如果我们不能确定自己的角色——我们就会犹豫不决,心脏加速跳动,所有的兴奋不能正常运转,然后我们就开始胆怯——那么,这种兴奋情绪就会停滞,被抑制。焦虑就是现在和当时两种心理状况之间的裂缝。如果你能活在当下,当下的你兴奋起来,一切自发自如,并能马上转变成自然的行动,所以你不会感到焦虑。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4 10:48:13 摘录
    世间万物都处于真正的关系网络中。这种相互依赖性说明,在某种关系中主体创造了客体,也就等于客体创造了主体。这样,知者不再觉得自己和所知的事物相分离,体验者不再觉得自己和所体验的事物相分离。因此,所有关于从生活中获得什么,从经验中有所求的看法都是荒谬的。从另一角度说,有这样一个事实越来越清晰,除了我与万物为体之外,再也没有离开万物而有意识的“自我”。唐朝的道琳法师说过,“一切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一个人并不是在某种概念或科学定义下生活。因为生活的真谛就简单地存在于生活之中。比如当你沉浸在欢乐之中时,没有必要停下来考虑,自己能否获得更多的快乐,也不要自满于当前的欢愉,可能
    你只是希望自己是快乐的,因为这说明你没有错过任何东西。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生命便是存在的—生命之河畅通无阻,所以活着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活着的,生命就是存在本身。在生命的长河之中,生命就是存在的,没有什么疑问可言,因为我们此时此刻就活着!完整的意识不会竭力去思考分离那些原本不可分的事物,而一旦完整的事物被拆开,事物也就不再完整了。拆开的汽车零件不是都好好地放在那儿吗?但是它们却不再是原来的汽车了,缺少了以前的功能,也丧失了曾经的生命。所以要想全心全意地过好生活的每一天,秘诀就是,生活就是生活本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3 20:28:20 摘录
    【六种病症】

    1.追求胜利的欲望;
    2.诉诸技术和计谋的欲望;
    3把所学的全部向他人炫耀的欲望;
    4.威慑对手的欲望;
    5扮演消极角色的欲望;
    6根除自身所有弊病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依附,“想要没有欲望”也是一种依附。因此,要摆脱这种困境,就需要摆脱积极和消极欲望的束缚。换句话说,这种既“是”又“非”、似是而非的情况,从理性上来看是荒唐的,但是对于禅学来说就是如此!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13 20:18:19 摘录
    在完全实战中是没有标准的,因而表达应该是自由的。它所揭示的真理是,现实需要体验,要通过个体亲自去体验和实践,这条真理应该超越所有的招式和训练。还要记住,截拳道只是一个使用的术语,是载人渡往彼岸的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应抛弃,而不应该背负在肩。这些描述只不过是“一指望月”。请不要把指头当成了月亮,或者紧紧盯着指尖,而错过了欣赏美丽的夜空。指头的有用性在于指向照亮指头的明月,仅此而已。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5 18:14:50 摘录
    在实际运用中,功夫以简单为根基。它是四千年千锤百炼实践的结果,极其精密、复杂。所有的技巧都已蜕去了冗余和修饰,直指最基本的目的。一切动作都是直截了当的,既简单,又符合人的逻辑和常识。以最少的动作和最小能量,来表达最大的内容。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
  • 2018-10-05 18:02:03 摘录
    格伦·克拉克( Glen clark)在他的著作《运动的力量》( Power in athletics)中提到了情绪对运动的
    影响。他是这样说的:

    每一个冲突焦点,每一种外在的情感都既有破坏性,又分散精力。它打乱了人的自然节奏,降低人的整体效率,它比体力的损耗更让人筋疲力尽。摧毁人内部节奏的情绪有:仇恨、嫉妒、欲望、妒忌、自傲、虚妄、贪婪和恐惧。

    要想更好地演练功夫中的每招每式,就必须要放松动作,在放松形体之前,应首先使意念和精神放松下来。为了做到这一点,习武之人必须保持一种静谧与平和的心态,即掌握好“无心”原则。“无心”并不意味着大脑一片空白,而是指摒弃了所有的情感。它也并非简单的心平气和,尽管沉着冷静也十分重要,但“无心”的主要原则是思想的无欲无求。习武人能让自己的意识成为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有,但又包罗万象;它接纳一切,但又一无保留。正如艾伦·瓦兹( Alan Watts)先生所说,无心是“一种整体的状态,那时思想能随意简单地运作,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影响”。

    他的意思就是,让思想随意,不受潜意识或自我意识的干涉。如果思想能随意漂流,在其运转时就不会有任何阻滞。阻力的消失也就是潜意识的消失。凡事都不要刻意而为,每时每刻让一切顺其自然,既来之,则安之。因此,无心并不是没有情感和感觉,而是一种感觉没有阻滞的状态。它可以抵抗仼何情绪的影响。“就像河流一样,万物永无停息地流动着,不会休止,不会静止。”就像我们有时用眼睛去看东西,实际上是一种视而不见、眼中无物的状态。非意识就是像我们那样用眼睛一样去支配思想。老子的追随者庄子说过一段大意如下的话:婴孩每天看东西,眼睛一连眨都不眨,是因为他没有聚焦于特定的物体。他走动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停下来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他将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心理健康之道啊。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