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比阿伦特更了解:20世纪的道德大崩溃,不是由于人的无知或邪恶,未能辨别道德“真相”,而是由于道德“真相”不足以作为标准,评判人们当下可能做出的事情。道德需要重建,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汉娜·阿伦特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定价:39.00元
  • ISBN:7208121168
对于阿伦特而言,艾希曼的审判,连同之前的纽伦堡大审以及之后的法兰克福(或奥斯维辛)审判(1963年)所带来的基本问题在于,“如何
确立责任以及决定罪行的范围”。这个问题,依一般的法律与道德概念,并无法取得合理的解释。其主要理由有下列几点
(一)被控诉犯下“集体屠杀犹太人”的纳粹官员并非杀害个别的犹太人,而是执行国家的命令,透过行政程序,从事集体屠杀的政策。他们
被称之为“案牍的谋杀者”,亦即:单凭手谕、电话、电报等工具,而非运用实质的暴力工具,执行屠杀的命令。

(二)这种“行政谋杀”(或者“组织性之罪行”)是由纳粹党透过国家公权力进行的罪行,准此,法律如何下判决?这牵涉了国家宪政同一性
( the continuity of constitutional identity)的问题。如果说国家体制随宪法的改变而不同,那么,改变了的宪法及其国家体制是否有合法性可以判决先前的国家体制的罪犯?具体而言,战后德国的民主宪政是否具合法性,得以处理纳粹之极权体制的罪犯?另一方面,尽管国家体制随宪法之改变而改变,但是国家之制度,特别是文官系统依旧维系其同一性,譬如,纳粹党改变了魏玛宪法,但接受了魏玛共和的文官系统(包括雇用其公务员)。若非如是,纳粹党无法有效地管理它的国家;同理,阿登纳的波恩政府亦是如此。就此而言,纳粹德国的所有公务员,以及据有权位的公共人物或精英分子是否因此皆是纳粹罪行的共犯?甚纳粹德国的公民必须承担其罪行,而有所谓的“集体罪恶”?
又见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12-24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换句话说,采用人格观念对我的思考的便利在于这样一个事实:这种世界赋予我们的、而我们也必须接受的、甚至是可以取得的(如果我们希望参加世界戏剧的话)面具和角色,是可以改变的;它们并非在我们说“不可让与的权利”那样的意义上是不可让与的,它们也不是附着于内在自我的永久之物—像良知的声音那样,许多人相信它是人类灵魂一直承载的东西。
流羽 //这才是真正的谦卑。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0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我认为,那些不参与者的判断标准与此不同:他们自问,在已犯下某种罪行之后,在何种程度上仍能够与自己和睦相处;而他们决定,什么都不做要好些,并非因为这样世界就会变得好些,而只是因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们才能继续与自己和睦相处。故而当他们被逼迫去参与时,他们就会选择去死。不客气地说,他们拒绝去杀人,并不因为他们仍坚持“你不得杀人”这一戒条,而是因为他们不愿意与一个杀人犯他们自己—共存。
流羽 //信奉康德是有道理的……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01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再次回到良知问题。由于我们最近的经验,良知的存在已变得可疑了。它被认为是一种超越理性和论证的体验方式,是一种通过感觉而认识何为对、何为错的方式。我认为,毋庸置疑的是:这种体验确实存在,人们确实体验到有罪和无罪。但即使那样,这些体验也并不是什么可靠的是非对错标志,实际上,它们根本就不是是非对错的标志。例如,负罪感可以通过旧习惯和新命令—不杀人的旧习惯和杀人的新命令之间的矛盾而产生,但它们同样也可以由其反面而产生:一旦杀人或“新道德”的无论何种要求变成一种习惯并被每个人接受,如果有人不适应这种习惯,他同样会为这种不适应感到有罪。换句话说,这些体验表明服从和不服从,而不表示道德。
流羽 //所以看的越多越懒得和人交流……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05 添加
此章节有16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强追父母把他们的孩子送进混合学校,这将意味着剥夺那种在所有自由社会中明显地属于他们的权利—对他们的孩子的私人权利和自由联合的社会权利。就孩子来说,强迫的种族混合意味着一种非常严重的冲突,它就存在于家园和学校、他们的私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尽管这种冲突在成人生活中很平常,但不应指望孩子们去处理这些冲突,他们因此也不应该被暴露于这些冲突之下。人们常说,人生的任何阶段都没有像童年时期那样可塑一一就像是一个彻底的社会存在者。原因就在于,每一个孩子总是本能地寻找权威以引导他步入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他依然是一个陌生者,不能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引导自已。如果父母和老师不能做他的权威,那么孩子就会更严重地顺从他自己的群体,而且在特定的情况下,同龄群体会成为他的最高权威。结果只能是乌合之众统治的兴起,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新闻图片明显说明的。
流羽 //说反对的不是种族歧视,而是政治对社会和个人生活的侵蚀。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1-0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啊,如果历史——一而不是那种历史学家,他们往往从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中抽出各种各样的教训一一有任何教训要教给我们,那么在我看来,这个皮提亚神谕就比德尔斐阿波罗神庙的预言更神秘晦涩了,而众所周知,后者是不可靠的。我宁肯像福克纳那样相信,“过去从没有死去,它甚至都没有过去”,而这只是基于这个简单的原因,即我们生活的世界在任何时候都是过去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们已经完成的各种事情的丰碑及其废墟构成它的事实总是那些已经变成的东西(就像这个词语的拉丁词源说明的:fieri-factum)。换句话说,过去总是萦绕着我 门,这是相当真确的。历史的作用就在于,萦绕着处在当下并且想要生活在如其所是的世界(即,像它现在已经变成的那样)中的我们。
木门 //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6-12-2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