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梁思成,中国“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中国建筑史》,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公正权威的中国建筑史。阐明中国建筑的特征,对每一时期的现存建筑实物逐一
……
[ 展开全部 ]
剖析:木构、砖石、桥梁、牌坊、宫殿、苑囿、寺庙坛观、陵墓、住宅,参阅古代建筑的两部“文法课本”,解说每个建筑形制的特征及传承关系。整体把握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明晰中国建筑史分期:上古、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清末及民国以后。讲解各个系统建筑自身之优劣,解析他时他民族与我之异同。这部《中国建筑史》完成于1944年,当时却没有出版条件。50年代初虽要出版,但梁思成先生考虑要审读修订,未能出版。此后的政治运动、批判以及繁重的社会工作,使得梁思成先生始终没能再作详细修改。本次增补版所增补的图片,均为当年先生亲手拍摄,尤为珍贵。
[ 收起 ]
作者:梁思成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定价:65.00元
ISBN:710803353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总序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庚续的依其时十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布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TMC B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7-12-1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增补版前言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章 绪论
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1. 翼展之屋顶部分,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
2. 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竣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
3. 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4. 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5. 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6. 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布署取高低曲折之趣。
7. 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且垫灰恶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
TMC B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7-12-1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中国古建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
1.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2. 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
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博,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槽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藉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Wal1 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3. 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
TMC B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7-12-1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注九)。
成王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注十)。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注十一)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第二节 春秋战国
中国为崇奉祖先之宗法社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宗庙建筑,均有一定制度。有违规逾制者,则见于史传。其中如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注四),“子太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注五),等皆此例。
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台之记录,史籍中可稽者甚多。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苏秦且说齐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注九)。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舒窈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1-2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节 上古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节 春秋战国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秦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章 两汉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节 汉代实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whujxd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7-09-0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五章 隋、唐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节 隋、唐实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七章元、明、清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总序
增补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总序
增补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总序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
其活动乃庚续的依其时十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不自觉。
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布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他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掺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增补版前言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代序
第一章 绪论
1. 翼展之屋顶部分,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
2. 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竣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
3. 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
4. 院落之组织,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望其形状者。单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
5. 彩色之施用,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
6. 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之变化。布署取高低曲折之趣。
7. 用石方法之失败,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且垫灰恶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1. 以木料为主要构材,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
2. 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
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榑,直至最上为脊博,故可有五榑、七榑至十一槽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榑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藉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Wal1 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3. 以斗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
第二节 中国建筑史之分期
第三节 《营造法式》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
第二章 上古时期
文王于营国、筑室之余,且与民共台池鸟兽之乐,作灵囿,内有灵台、灵沼,为中国史传中最古之公园(注九)。
成王之时,周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注十)。此为我国史籍中关于都市设计最古之实录。
都市之制:天子都城“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注十一)盖自三代以降,我国都市设计已采取方形城郭,正角交叉街道之方式。
第二节 春秋战国
中国为崇奉祖先之宗法社会,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其宗庙建筑,均有一定制度。有违规逾制者,则见于史传。其中如鲁庄公“丹桓宫之楹而刻其桷”(注四),“子太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注五),等皆此例。
当时盛游猎之风,故喜园囿。其中最常见之建筑物厥为台。台多方形,以土筑垒,其上或有亭榭之类,可以登临远眺。台之记录,史籍中可稽者甚多。
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苏秦且说齐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注九)。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第一节 上古
第二节 春秋战国
第三节 秦
第三章 两汉
第一节 文献上两都建筑活动之大略
第二节 汉代实物
第三节 汉代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文献上魏、晋建筑之大略
第二节 南北朝之建筑活动
第三节 南北朝实物
第四节 南北朝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五章 隋、唐
第一节 隋、唐都市宫苑陵墓寺观建筑之梗概
第二节 隋、唐实物
第三节 隋、唐之建筑特征
第六章 五代、宋、辽、金
第一节 五代汴梁之建设
第二节 北宋之宫殿、苑囿、寺观、都市
第三节 辽之都市及宫殿
第四节 金之都市宫殿佛寺
第五节 南宋之临安
第六节 五代、宋、辽、金之实物
第七节 宋、辽、金建筑特征之分析
第七章元、明、清
第一节 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
……
第八单元 结尾——清未及民国以后建筑
附文 油印本《中国建筑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