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内容简介:2010年起,中央财办启动“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和1929年大萧条的发生、演变和影响进行比较研究,期望
……
[ 展开全部 ]
以史为鉴,理解今天,展望未来。“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课题组邀请了人民银行、银监会、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参与研究。参与单位分别从国际政治经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微观机制等角度展开研究,完成了专题研究报告。中央财办进行了综合研究,完成了总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研究成果已经在为中央决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收起 ]
作者:刘鹤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定价:65.00元
ISBN:7513623104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21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第一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的方式,也有非线性的方式,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也是它的难点所在。在下面的报告中,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由于历史事件和对比对象极为宏观,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对比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我们的描述选择了比较粗犷的方式,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指月麓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3-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
指月麓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3-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四、三点政策思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两次危机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判断和结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对我国的启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五、几点启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六、政策建议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一、引言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8.金融监管体系相对分散,缺乏协调统
中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是分业监管制度,一行三会分别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务的责任。这种分业监管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分业监管存在监管的真空,无法随银行、证券、保险相互之间交叉的业务实施监管;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法规的监管。将大量资金流向其他行业,寻求利润增长点和制度突破口;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分离,对危机银行机构的救助,可能协商不一致,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外资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以及提供新型金融产品,单独一家监管机构无法对其实施监管等。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未受太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业在对外开放中,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确有提高,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目前依托国家和政府的信用、背景,主要业务获得的仍是垄断性的收益。另外,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监管,隔离了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随着国际上混业经营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混业经营终究会是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实行真正的混业经营,但各金融行业间的业务渗透已经非常普遍,如保险资金人市、券商股票抵押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保险公司推出连结保险和分红保单等,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同时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业务等。基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程度、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水平,选择何种混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将是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巨大挑战。
指月麓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3-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五、结论和建议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后记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第一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第一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第一篇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可以肯定的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
四、三点政策思考
第二篇从经济金融理论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比较
二、判断和结论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篇从货币金融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危机背景与演变过程比较
二、危机爆发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及效果比较
四、危机对金融改革影响的比较
五、几点启示
六、政策建议
第四篇从金融监管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金融体系和危机演变机制比较
二、金融危机原因比较
三、危机应对与金融监管改革
四、基本结论和启示
第五篇从国际经济政治格局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两次危机的时代背景
二、两次危机演变过程和政策应对比较
三、两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
四、两次危机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治理的影响比较
五、两次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第六篇从宏观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国外学者关于两次大危机的比较研究综述
二、关于两次大危机的背景、成因、过程、应对及影响的对比分析
三、两次大危机带给我们的经验教训和重要启示
第七篇从微观机制视角看两次危机
一、引言
二、两次危机的背景及演化
三、金融危机的微观机制分析
四、当前中国面临的金融风险与隐忧
中国的金融监管也面临着巨大挑战:目前中国是分业监管制度,一行三会分别负责制定货币政策和监管银行、证券、保险三大金融业务的责任。这种分业监管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如分业监管存在监管的真空,无法随银行、证券、保险相互之间交叉的业务实施监管;商业银行为了规避法规的监管。将大量资金流向其他行业,寻求利润增长点和制度突破口;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分离,对危机银行机构的救助,可能协商不一致,错过了最佳救助时机;外资金融机构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以及提供新型金融产品,单独一家监管机构无法对其实施监管等。
中国银行业之所以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未受太大影响,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银行业在对外开放中,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确有提高,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目前依托国家和政府的信用、背景,主要业务获得的仍是垄断性的收益。另外,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监管体系对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三个独立的部门进行监管,隔离了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随着国际上混业经营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混业经营终究会是我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虽然还没有实行真正的混业经营,但各金融行业间的业务渗透已经非常普遍,如保险资金人市、券商股票抵押贷款、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保险公司推出连结保险和分红保单等,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同时涉足银行、保险、证券和信托业务等。基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发展程度、风险控制能力和监管水平,选择何种混业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将是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结论和建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