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悉达多·穆克吉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88
  • ISBN:7508682424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达尔文试图归纳出某个可以与进化论匹配的遗传理论。由于他在实验领域并不具备天赋,因此在这里遇到了关键的技术瓶颈。正如我们所见,孟德尔不仅是一位天生的园艺师,并且他还扮演着植物育种种子计数以及性状分离的角色;而达尔文则是花园的挖掘者,他肩负着植物分类、标本整理以及分类学家的使命。孟德尔的聪慧表现在实验方面,他会在豌豆中仔细选择亚系进行异花授粉,然后以此来检验假说的真实性。达尔文的才华则表现在自然史范畴,他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迁来重塑历史。孟德尔修士是探索实践的榜样,而达尔文牧师则是整合理论的楷模。
EvolutionAK //都是大神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2 添加
此章节有3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857年至1864年之间,孟德尔曾经剥开过不计其数的豆荚,他执着地将每种杂合体的杂交结果数据制成表格(“黄色种子,绿色子叶,白色花瓣”),并且最终发现所有结果都惊人的一致。就在修道院花园中这一小块空场上,孟德尔获得了数量众多且可供分析使用的数据,其中包括2.8万株植物、4万朵鲜花以及近40万颗种子。孟德尔随后写道:“进行这种超大强度的体力劳动确实需要一些勇气。”然而“勇气”一词已经不能概括孟德尔的品质,他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慈爱更令其超凡脱俗。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2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895年威尔斯的成名作《时间机器》(TheTime machine)问世,他根据想象设计出一种未来人类他们将天真和善良作为理想性状进行保留然后通过近亲繁殖的手段来传宗接代最终退化成为一群缺乏兴趣或者激情并且弱不禁风的幼稚人种。威尔斯非常赞同高尔顿的观点他也认为应该将操纵遗传作为创建“适者社会”的手段。但是他同时表示通过婚姻进行选择性近亲繁殖可能适得其反这样也许会产生更多体弱多病与反应迟钝的后代。而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毫不留情地对弱者进行选择性清除。“改良人类血统的重点在于将失败者绝育而不是从繁育成功的人群中进行选择。
1912年7月24日,第一届国际优生学大会在伦敦塞西尔酒店( Cecil Hotel)开幕在全部大会发言中,有两个报告的内容让人不寒而栗。德国学者在第一个报告中用狂热且精准的语言展示了“种族卫生”理论而这对于即将到来的黑暗年代也是个不祥的预兆。阿尔弗雷德普洛兹( Alfred ploetz)既是医生也是科学家,同时他还是种族卫生理论的狂热支持者他在议上充满激情地宣布,德国正在启动种族清洗计划。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13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自然选择是日久岁深的谜题,它在找寻适应度的时候却阴错阳差地发现基因就具备这个功能。通过表型的筛选,能够产生适应度的基因逐渐在种群中壮大起来,从而让生物体愈发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虽然自然环境令生物体在进化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但是它们却造就了世间完美的绝配。因此这才是推动生命发生进化的引擎。
EvolutionAK //适者生存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5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最终,纳粹政府净化“遗传病”的计划演变为一场更大灾难的序曲。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恐怖的浩劫与之前的灭绝(针对失聪、失明失语、跛足、残疾以及智障人员)行动不可同日而语。在大屠杀期间,有600万犹太人、20万吉卜赛人、几百万苏联和波兰公民还有不计其数的同性恋者、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以及持不同政见者在集中营与毒气室中惨遭杀害。此类令人发指的暴行与早期的灭绝计划本质上一脉相承,纳粹主义正是在野蛮优生学的“幼儿园”里学会了这些卑鄙伎俩。“种族灭绝”( genocide)这个单词的词根与基因"gene”同源,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明:纳粹主义盗用了基因与遗传学的名义为延续其罪恶进行宣传与辩解,同时还驾轻就熟地将遗传歧视整合到种族灭绝的行动中。从肉体上消灭精神病与残疾人(“他们的思维或行为不能和我们保持一致”)的行为只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之前的热身运动。基因就这样史无前例地在悄无声息中与身份混为一谈,然后这些带有缺陷的身份被纳粹主义利用,并且成为他们实施种族灭绝的借口。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16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那么转化因子到底是何方神圣呢?它能够经受冻融的考验,乙醇可以促进其发生沉淀。它在溶液中表现为白色的“纤维状物质……这种物质缠绕在玻璃棒上好似线轴上的细丝。”如果埃弗里用舌头品尝过这种纤维状物质,那么他也许能体会到一种轻微的酸涩,此外还有糖的余味与盐的金属感,就像某位作家描述的那样,这种味道仿佛来自“原初之海”。他们发现RNA消化酶并不能影响转化因子的活性,而只有采用DNA降
解酶来消化上述物质才能消除转化作用。
EvolutionAK //科学家眼中最不可能的的那个陪衬分子。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8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然而当他们看到模型之后却感到心灰意冷。虽然威尔金斯对此感到“失望”,但是他并没有流露出来。而性格直率的富兰克林就没那么客气了。她只扫了一眼就发现了这个模型的荒谬之处。富兰克林认为其设计糟糕至极,这个奇丑无比的模型就像是满目疮痍的灾难现场或者地震后倒塌的摩夭大楼。戈斯林后来回忆道:“罗莎琳德拿出她教训学生的架势:‘让我告诉你们毛病在哪儿!……她在逐条列举的时候根本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她甚至想把这个丑陋的模型一脚踢出去。
EvolutionAK //富兰克林是一位传奇女性。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7-1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人类基因组共编码大约20687个基因,其数量仅比蠕虫多1796个,比玉米少12000个比水稻或小麦25000个。当然“人类”与“早餐谷物”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基因数量多少,而在于其细胞内部基因网络的复杂性。也许我们在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是却懂得发挥到极致。
EvolutionAK //人类基因之间的层级关联更复杂吧,而水稻的基因也许是等效叠加。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9-08-05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现在我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基因在性别认定与性别从同的影响力要超越任何其他因素,仅有某些性别特征可以在限定情况下通过改变文化与社会背景或激素水平来获得。
对于遗传-发育级联来说,跨性别身份的存在为它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从遗传与生理的角度来看,性身份具有二元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只需要一个基因就可以决定人类的性身份,并且会使男女之间在解剖与生理上出现非常明显的二态性。然而社会性别与性别认同的形成十分复杂。让我们假设人体内存在某个叫作TGY的基因,它能够决定大脑对于SRY基因做出何种应答(或者其他雄性激素与信号)。如果某位儿童遗传了TGY基因变异体,那么它可以对SRY基因对大脑的作用产生高度抵抗,虽然我们得到了一位解剖学意义上的男性,但是大脑并不能阅读或翻译雄性信号。对于这种个体来说,大脑可能会从心理上把自己当成女性,也可能认为自己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或者完全把自己归属为第三种性别。
这些男性(或女性)与斯威尔综合征患者的身份有类似之处:他们的染色体与解剖性别是男性(或女性),但是其染色体或解剖状态并不能产生同义信号。
事实上医学界已经对此达成共识,除了某些极其罕见的病例以外,判断儿童性别应该以其染色体(遗传学检测)为准,而与解剖变异和外在差异无关。如果他们在日后迫切希望改变性别,那么我们理应尊重个人选择的权利。
烟笼寒水月笼沙 //身份是先天与后天、基因与环境以及内部输入与外部输入共同作用的结果。关于性取向与性认同,有时候真的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因为基因就摆在那里,它已经替我们做了决定!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18 添加
此章节有2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BRCAL1突变具有预测患病风险的作用,虽然携带BRCA1突变的女性多少都会受到影响,但是这其中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对于某些女性来说,基因诊断只会浪费她们的时间与精力;似乎她们的生活目的就是为了等待癌症到来或是想象逃离苦海,但是她们很有可能根本不会患上这种让人心生恐惧的疾病。基因检测营造出某种具有极权( orwellian ring)色彩的阴影,而人们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术语来描述这些女性:预生存者( previvor),也就是说她们是暂时的幸存者。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1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1919年,摩尔根曾经写道:“人类最终会了解自然的本质,而所谓的神秘莫测不过是场错觉罢了。”6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们当前正在把摩尔根的结论从了解自然扩展至领悟人性。
我的脑海中经常会出现贾古与拉杰什的身影,假设兄弟二人出生在距今50年到100年的未来,那么他们的生活轨迹又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能否根据遗传学易感性来治愈摧残他们生命的疾病呢?这种知识能否帮助他们恢复“正常”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又会涉及何种道德、社会与生物危害呢?人们对于这种类型的知识是否会产生全新的理解与同情呢?还是说它们会成为新型歧视的核心内容?这种知识能被用来重新定义什么是“自然”吗?
但是“自然”到底是什么呢?我扪心自问。从一方面来说,它具有变异、突变、转换、无常、离散与流动的属性;而另一方面,它还表现出恒常、持久、完整与保真的特征。那么我们该如何辨别自然的身份呢?由于DNA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分子,因此它编码的生物体也是千奇百怪。我们原本想从遗传特征中总结出恒常的规律,但是却在不经意之间发现了变异(对立面)的奥秘,同时还认识到突变是保持人类本质的必要条件。我们体内的基因组正在努力维系着各种力量之间脆弱的平衡,其中就包括彼此互补的双螺旋结构、错综复杂的过去和未来以及挥之不去的欲望和记忆,而这也构成了世间万物最为人性的核心。因此如何科学管理就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与明辨是非的终极挑战。
+1
分享 收藏 0条评论 2018-02-18 添加
此章节有1条书摘 点击查看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