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 下载
注册
登录
|
搜索
正在搜索中...
首页
我的书架
我的主页
我的收藏
我的书评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
……
[ 展开全部 ]
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此版特别收录弗洛姆学术助手纪念文章《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 收起 ]
作者:[美] 艾·弗洛姆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15.00元
ISBN:7532745155
给个评价
做个书摘
书摘 (82 )
评价 (1 )
查看所有书摘
按目录显示书摘
只显示目录
前言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作是险恶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做个书虫
//
对于大多数人,客观是例外,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讲的很好,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待着不同颜色的有色眼镜看待别人,只是他们戴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忘记了这回事。 还有就是摆脱得到全知得幻想,这样才可能接近客观,因为全能的只有上帝才能办到。 作者从心里当年对理智进行了定义,不错。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6-16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
Ella的读书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21-04-20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同共生有机体结合相对立的是成熟的爱情那就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做个书虫
//
成熟的爱情该有的模样,过好自己的生活,经营好共同的生活,两不耽误。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8-03-17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如果一个男子因为在情绪上还很孩子气而削弱了其男性性格特征,他就会加强男性气质来试图弥补这方面缺陷。结果他才需要在性方面证明他男性的才能。当男性气概丧失到极端时,就会成为虐待狂(使用暴力)— 一种堕落成为男子气概的代替物。如果女性特性被削弱或扭曲,便会变成受虐待狂或附属物。
Miss_Yino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6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对父亲的关系却完全不同。母亲是我们出生的地方,她是自然、土地和海洋;父亲却不代表任何这样的自然来源。他在孩子出生的头几年里几乎与其没有联系。在这一早期阶段,他对孩子的重要性无法与母亲相比。然而,尽管父亲不代表自然世界,他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支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化自然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原则的世界游历和冒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并指引他步入世界之路的人。
六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他的权威和引导。母亲起到保证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亲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应付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的责任。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他的依赖。母亲应对生活抱有信心,因而不会过分焦虑,这样才不会把她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她的这一愿望,应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冕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
相分离。
最后,这个已成熟的人走到这一步:他是自己的父母
他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母性的良心说:“没有任何错误或罪恶可以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生命和幸福的期望。”父性的良心是:“你错了,你就不能回避由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我喜欢你,重要的是你必须改正错误。”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观念相反,这种建立不是通过把父母的形象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在他自身对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母性的良心,在自身理智和判断基础上建立起父性的良心。而且,成熟的人同时用母性的良心和父性的良心去爱,尽管两者似乎相互矛盾。如果他只有父性的良心,便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有母性的良心,便易于失去判断能力,并阻碍他自己及他人的发展。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
Miss_Yino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02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三)爱的对象
矛盾逻辑的导师们说,人们只能在矛盾体中理解真实,而决不可能在思维中理解最终真实的统一,即一本身。这就导致了如下结论:人们不会把试图在思维中找到答案当作最终目的。思维只能把我们引向知识,而且是不能予以我们最终答案的知识。思维的世界矛盾重重。能够把握世界的唯一途径最终不在于思维而在于行动——即实践,在于对同一①的体验。(这里的“同一”指的是整个客观世界)
Miss_Yino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0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4
条书摘
点击查看
(1)博爱
弱小是一种暂时状态,而自力更生、走自己的路的能力是普遍的持续状态。
Snowflake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1-0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2)母爱
大多数妇女希望生孩子,由于孩子的诞生而感到幸福,而且急不可待地希望自己来照料孩子,尽管她们除了孩子脸上的笑容和满意的表情之外一无所得。看起来,母亲之所以持有这种态度是一种本能所致,这种本能同样可以在动物身上找到。但是不管这种本能的作用有多大,比这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和心理因素:因为母亲一直把孩子看作是自身的一部分,所以母亲对孩子的爱和痴情很可能是满足自恋的一种途径。另外一个根源也许是母亲的权力欲和占有欲。一个软弱无能、完全服从母亲的孩子不言而喻是一个专制并有占有欲的母亲的自然对象。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正因为男子不能通过生育来满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过用双手创造物体和创造思想来证明他的创造能力。
Snowflake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1-0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
条书摘
点击查看
(3)性爱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4)自爱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5)神爱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只有发自两个人存在的核心的相互交流,两个人都从核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爱才是可能的。人的真实性只存在于这种“核心的感受”中,这里是活生生的,这里才是爱的基础。因而感知到爱是一种永恒的挑战;它不是一块供歇息的地方,而是一起行动、一起发展、一起工作;甚至不管是和谐还是冲突,是快乐还是悲哀,都从属这样一个根本事实:双方从生存的本质感到了自身的存在,他们成为自己,而非逃离自己,并在这个基础上,与对方合一。爱的存在只有条证据:双方关系的深度以及二人各具的活力和力量;这是爱的果实,能识辨爱。
Miss_Yino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03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5
条书摘
点击查看
第四章 爱的实践
信心和勇气的培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开始。第一步是注意你何时何地失去信心,透过用以掩盖失去信心的借口,来认识你何处胆小怕事,又找到什么借口把它合理化。认识到缺乏信心会使人变得懦弱,而已有的儒弱又导致了新的灰心丧气,如此往复,恶性循环。那么你将认识到: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这常是不自觉的)。爱意味着在没有保证的条件下承诺自己奉献自己,希望我们的爱能激起爱人心中的爱。爱是信心的行为,谁没有信心谁便没有爱。对信心的培养,人们能不能说出更多的东西呢?也许有人能。假如我是诗人或牧师,我便会作一番尝试。然而我不是诗人也不是牧师,我甚至不能试图再说些什么。但我相信,任何对此真正关心的人,都能学会建立信心,正像小孩都能学会走路一样。
Miss_Yino
//
+1
1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11-04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2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附录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当人们面对提问和追究真相时,尽管会觉得自已受到了挑衅和被击中要害了,但如果感受到提出这些问题是为了认识事实真相的话,就不会认为自己受到了谴责和感到羞辱。相反,这些问题会成为自己的问题其结果就是,人们不仅会认识自己,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到他人的理解了,这也是许多《爱的艺术》的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的感受。这也是弗洛姆的治疗方式和他的爱的能力的又一个特点。
Snowflake
//
+1
0
分享
收藏
0
条评论
2019-01-09 添加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此章节有
1
条书摘
点击查看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还没有人在此章节添加过书摘,赶紧来抢第一吧!
在此章节添加书摘
导购链接
×
做书摘
文字书摘
读图识字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保存原图片为书摘
上传图片
识别
最多输入
500
个字
上传图片
重新上传
写点笔记吧
至少还需要输入
10
字
章节(选填)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页码(选填)
这本书已经添加了这些章节,请勾选或者新建你的书摘所属的章节
add
up
down
remove
前言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
×
添加一个书摘本
搜索创建书摘本
搜索
正在搜索...
不对,换一下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备注
ISBN
*
*
前言
对其他民族缺乏客观性就更常见,也更具有危险性。一个民族会突然地把另一个民族看成是劣等的和敌对的,却自认为本民族体现一切优秀的和高贵的品质。敌人的行为用一种尺度衡量而自己的行为却用另一种尺度衡量。甚至敌人的善意举动也被看作是险恶用心的产物,只是为了遮住我们和世界的眼目而已,可另一面又用高贵的动机来为自己的坏行为辩护。如果我们考察一下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会得出下列结论:客观性是例外,而不同程度的自恋是常规能进行客观思考的能力就是理智,以理智为基础的感情是谦恭。我们只有摆脱了童年时代妄图得到全知全能的幻想,才能有客观性和运用自己的理智。
第一章 爱是一门艺术吗?
第二章 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六岁以后的孩子开始需要父爱,需要他的权威和引导。母亲起到保证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亲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应付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的责任。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他的依赖。母亲应对生活抱有信心,因而不会过分焦虑,这样才不会把她的焦虑传染给孩子。孩子独立并最终离开她的这一愿望,应是母亲生活的一部分。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冕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允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
相分离。
最后,这个已成熟的人走到这一步:他是自己的父母
他既有母亲的良心,也有父亲的品德。母性的良心说:“没有任何错误或罪恶可以剥夺我对你的爱以及我对你生命和幸福的期望。”父性的良心是:“你错了,你就不能回避由你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如果要我喜欢你,重要的是你必须改正错误。”成熟的人不受外部父母形象的影响,而是在内心建立起父母的形象。与弗洛伊德的超我观念相反,这种建立不是通过把父母的形象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在他自身对爱的能力基础上建立起母性的良心,在自身理智和判断基础上建立起父性的良心。而且,成熟的人同时用母性的良心和父性的良心去爱,尽管两者似乎相互矛盾。如果他只有父性的良心,便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有母性的良心,便易于失去判断能力,并阻碍他自己及他人的发展。
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以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以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
(三)爱的对象
(1)博爱
(2)母爱
虽然对母亲的动机各有解释,但最重要的动机是我们称之为“超越自己”的追求。这一追求属于人的最基本要求,并以人的觉悟和下列事实为基础即人对自己的纯生物作用不满,他不能忍受自己仅仅是被扔进这一世界的小卒。他一定要感到自己是创造者,是能超越处于被创造者消极地位的生命。满足这一要求有许多可能性,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母亲对自己创造物的关怀和爱。在孩子身上,母亲超越了自我,她对孩子的爱使她的生活产生新的意义。正因为男子不能通过生育来满足超越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只能通过用双手创造物体和创造思想来证明他的创造能力。
(3)性爱
(4)自爱
(5)神爱
第三章 爱情及其在当代西方社会的衰亡
第四章 爱的实践
附录
艾里希•弗洛姆生命中的爱
一回忆弗洛姆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