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4-14
把时间当作朋友(第3版)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最节省时间的方式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李笑来"]
-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 定价:59.00元
- ISBN:9787121210273
-
托马斯·叟的类比特别精巧:“在茫茫而又无限的未知空间里,我们的‘知识’只不过像其中的星球一样,而星球与星球之间的空隙比那些星球本身不知道要大出多少倍。”所以,我们需要“希望”、“爱”、“奇迹”,甚至“怪力乱神”等被学者们称为“必要之幻觉”的东西去填补这些空隙才能心安。科学家的信仰之源,宗教和科学各自负责自己的领域就好啦
-
说到这里,相信你应该能够理解:
其实,真的没有人不会打电话,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会的确确实实只是“抓起电话就拨”而已。
有心人拨打工作电话是有技巧的。
确定对方最可能方便接电话的时间(难以确定的时侯先发短信询问)。
在拨打电话甚至发短信询问对方是否方便之前准备好一切计划沟通的内容,做好检查列表放在手边,确保
沟通过程中不会遗漏要点。
通话前把重要信息整理成电子文本,在通话中做必要
的更新,通话结束后,马上通过电子邮件将备忘发给
对方。
若对方没有接电话,则给对方发署名短信告知详细事
由,并做好记录,防止自己遗忘此次沟通任务。 -
经过多年的摸索与思考,我终于可以这样说—
我有个朋友叫做时间。她跟我真可算作两小无猜,可她默默陪了我许多年之后,我才开始真正认识她。她原本没有面孔,却由于我总是用文字为她拍照,因此可以时常伴我左右。
她原本无情,我却可以把她当作朋友,因为她曾经让我明白,后来也总是经常证明,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付出耐心,她就会陪我甚至帮我等到结果,并从来都能将结果如实交付与我,从未令我失望。正是因为有了时间作为朋友,我才可能仅仅运用心智就有机会获得解放。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按我的话说就是—“与时间做朋友” -
资源原本是有限的,经济学里将这种现象描述为“资源稀缺”。在整体上资源稀缺的前提下,“资源并非均匀分布”体现在每个人身上,直接的结果就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拥有的不够多”。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里,资源稀缺是客观现实,也恰因如此,人们的主观愿望肯定不可能全部得到满足。
平静并理性地接受“资源稀缺”这个现实,其困难程度超乎想象,以至从人类整体来看,理解并接受这个现实
花费了将近2500年——从第欧根尼到凯恩斯。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于接受,坚强的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一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每一时刻的现状是果 过去某一或者某些时刻是因 -
期望速成,从徼观层面上看,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一个确定的事实是,几乎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欲望。
第二个原因,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很多人不懂“有些阶段就是无法跨越”这个道理。因此,他们才那么不现实地希望找到一个方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完结任务,获得解脱。可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时间,而且可能需要很长时间。举例来说,谁都没有办法今天怀孕、明天生产。从卵子受精到胎儿出生,大约需要40周,这个阶段无从跨越。聪明也好,力大也罢,一位母亲从怀上孩子到生出孩子,就是需要这么长时间。
除了上面这两个微观上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宏观上的原因也使人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奢望速成——哪怕之前已经“醒悟”过。这个宏观上的原因就是所谓的“现状使然”。
根据达特茅斯学院经济学教授布兰奇弗劳尔的调查结论,通常情况下,一个人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
总的来说,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
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
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