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3-06
常识
梁文道先生近两年来撰写的时评文字结集,谈及政治、民主、民族、教育、新闻自由、公民道德等社会诸多方面。文字风格犀利,文章主旨清晰、论述简洁有力,往往一针见血命中问题之要害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梁文道
-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38.00
- ISBN:9787563379637
-
为什么美国能让这些中国人摘取学界桂冠?何时我们才能见到一位本土的学术机构做研究的中国学者得到这份殊荣呢?这是很多受国心切的中国人都曾问过的老问题,在我看来,我们其实还可以从一个相反的角度提出另一个问题:什么时候我们才能见到一位任教于中国大学的日本学者、英国学者、甚至一位美国学者赢得诺贝尔奖呢?如果有那一天,大家会不会觉得这也是中国的骄傲呢?假如我们的学术体制和文化环境非常优秀,不只可以吸引已成名的外国名家来这里过上半退休的优渥生活,还能引来一群正处黄金岁月的青壮学者到此钻研学问,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孵育出顶尖的中国籍学者。只不过到了那时候,代表中国去领诺贝尔奖的人在人种上是不是中国人已经不重要了,因为这个国家的土壤丰美,社会开放,真真正正不负大国之名。现在已经有了莫言和屠呦呦,如何吸引国际人才?
-
弗洛伊德曾经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有名的"去/来。(fort/da)游戏,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引起无数的诠释和争论。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先是自我制造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正如一人偏执地怀疑伴侣的不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之后,他那失而复得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最近在社会调节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活生生的案例,近乎偏执
-
最明显的原因就是怎样纪念抗战牵涉中国历史的敏感问题。请看以下这封决战前的遗书。父亲大人: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惟儿于役国事已十几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敬叩金安。这段慷慨感人的文字,出自胡琏将军手笔,但他并没有死在峡石牌之役,后来还参与过金门古宁头一战,是与共产党交战过的将军,对于这样的人物,共产党应该如何定位?
-
这种民族主义就是学者刘擎所说的"雪耻型民族主义,它来源自一连串的"国耻"和创伤记忆,是百年来无数的苦痛塑造出"中国一定要强大"的民族凝聚驱动力,其最具体的日常表现就在中国人很爱挂在嘴上的"中国不会再让人欺负。念兹在兹地唠叨"欺负"与"被欺负,是因为现今中国社会的集体记忆里有着太多消散不去的创伤经验,犹如受伤的童年记忆阴影般缠绕终身。总是被这样的梦魇折磨,怎么会有健康平和的心态呢?这种对创伤经验的沉迷类似于苦难教育
-
2o世纪的德国思想家舍勒(Max Scheler)继尼采之后,深入挖掘了人类的。怨恨。(ressentiment)心理,他的说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现代中国的阿Q心态。依照舍勒,怨恨是一种对他人不满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是种潜藏心中隐忍未发的怒意,毒蛇般地折磨和扭曲了一个人的正常心智与价值观。所以要隐忍不发,是因为有这种₩绪的人根阵没有发泄报复的能力。这种怨恨的由来有二,一是受到他人的侮辱,嫉妒他人拥有的东西,觉得坏东西本该为所有。可是他人的地位己高,实力比自己强我不只没法抢夺他拥有的一切,没法改变我的差距,甚至连对之发作都不敢。这时就会出现“价值位移”(value shifts)的现象了,意思是颠倒价值常规,把自己得不到的说成是不好的,将自己的低下处境说成是高等的。就像阿Q和人打了二架之后的卑戟无能为美,又像中国给列强欺凌之后表扬自己热爱怨恨本身便是一种弱者的反应,而且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被逼而为的反应,被自己所逼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