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920

发布书摘:4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1-14

好好学习

• 为什么读了这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多数人都掉进了“低水平勤奋”的陷阱。我们读了很多书,却只是读到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并没有把新旧知识连成一张知识网, …… [ 展开全部 ]
  • 作者:成甲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42.00
  • ISBN:9787508671581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8-25 摘录
    作者提出:学习本质上是一个改变我们假设的过程,因为我们的所有决策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下做出的。

    这里有一个本书中会反复出现的重要概念:“假设”。我们的所有观点、结论,本质上都是一个假设。观点和结论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的假设与事实相符的程度。

    思考肤浅,也是在某个错误假设指导下行动的结果。而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所以,学习临界知识其实也就是用更合理的假设来替代我们过去相对不合理的假设,从而让我们的决策质量更高。

    学习临界知识最方便的教材,其实是复盘我们每天的生活:复盘每一天的决策都是在什么样的假设下做出的,又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我们要追问问题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自己事后解释为什么。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过去的假设是否正确,并考虑应该如何改进,以便在未来以更正确的假设指导自己的决策和行为。

    比如,我们想要让自己的公众号更加受欢迎,研究并问自己:
    昨天文章为什么访问量低,有哪些可能原因?
    如果在哪个环节做出改变,下次可能会有效果?
    这样不断复盘、反思,才能更好地理解你学习的那些知识。


    提升学习能力的常用的方法:
    反思、以教为学和刻意练习。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
    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顺序:
    做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
    反思顺序: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原先假设—→
    反思校正假设
    提升反思能力大概有三个方法:(1)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2)把生活案例化处理;(3)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
    “教育的根本定义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对经验的解读方式。”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8-25 摘录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两个心态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原因:打破习惯性防卫
    习惯性防卫的根源:惧怕暴露出我们想法背后的思维,害怕别人会发现它的错误。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作者读书的目的: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
    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8-25 摘录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
    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8-25 摘录
    在今天这个人才高度流动、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的时代,竞争越来越激烈,你必须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对它的认识足够深刻,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话语权。

    一开始就能带来直接利益和诱惑的事情,很可能要拿未来的机会做代价。

    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

    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公共基础课,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
    这个专业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领域里,要跨学科地思考、解决问题,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
    这种系统解决问题的知识,需要我们在不断实践、思考的过程中,领悟到跨领域知识交汇的微妙之处,从而灵活地把多个学科之间的知识随时调用,打赢一场战役。
    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思想认知更像是一个指挥官:精准恰当地调动步兵、炮兵、空军、坦克、侦察兵和狙击手,让他们在正确的时机,出现在正确的位置,胜利完成任务。

    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
    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
    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
    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

    作者提出三个问题
    1)集团为什么要进入这个新业务板块?
    【为什么做这件事】
    初始动机和商业模式构想是什么?
    【希望做这件事达成的目标】
    2)这种构想要实现,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实现目标的最关键影响因素】
    推动这一目标的结构动力是什么?
    【能让目标实现的动力是什么】
    3)现在的态势与我们的关键目标是否匹配?
    【现状与目标实现的差距多大】
    从内部构架到用户需求之间要做哪些工作?【做这件事自己与关键人物关系如何加强】发展的节奏是什么?
    【做这件事过程和进度怎样部署】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8-25 摘录
    1.从形式上看
    简单的回答往往是对具体的问题或事情本身做出回答;
    深度回答却是在分析具体现象之后找出抽象规律。

    2.从回答的思考方式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直观感受、情绪与经验做出回答;
    深度的答案往往依托于有实验验证或者数据分析支持的结论。

    3.从答案的效果上看
    简单的答案往往只能用于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
    深度的答案能够更普遍地解决类似问题,启发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

    通过深度认知得出结论,往往能解释相似情境中的很多问题。在这些结论中,更普遍的领域具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那么,这些结论就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便是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地提升学习效率。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