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5-28
民国文学
周维东编著的《民国文学--文学史的空间转向》一书从“空间”角度阐发从“中国现代文学”向“民国文学”转变的理论基础和学术渊源。在五个部分的基础上,本书还就宏大叙事破产之后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周维东
- 出版社:山东文艺出版社
- 定价:34.00元
- ISBN:9787532949342
-
实际上,曹雪芹是一种「犯」而「不犯」。关键在于曹雪芹为潘又安选择的这个丈母娘,和为晴雯垂危之际选的浪荡嫂子一样,在艺术上太棒了。没有她
的势利,就没有这个震撼人心的悲剧了。这里有司棋潘又安之间的情感错位,加上司棋母亲的观念错位,等于将艺术感染力乘了二次方。这种死法跟《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样的,罗密欧跟朱丽叶也就是时间上的一点错位,是吧?长老给她吃了一种药,就说暂时是死了,叫她等着,等她醒来一看,罗密欧自杀了,她也自杀了。曹雪芹和莎士比亚都没有商量过,曹雪芹不懂英文!不可能是抄袭的。怎么搞的,为什么不约而同呢?这是错位的艺术规律在起作用。 -
中国「现代」问题的复杂性,有两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首先是「启蒙的结果」与「启蒙」本身的混杂。由于中、西步入「现代」的时间差,中国开始迈进现代时,「启蒙的结果」在西方已经琳琅满目,并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可以说,通过打开国门,中国知识分子感受到的最直观的「现代」,正是启蒙运动之后的各种成果,成为中国开始寻求「现代」的基础。所以,在五四时期,各种「主义」百花齐放并非偶然,不同知识分子根据自身经历和对中国国情的理解,选取不同「主义」,并力图将它们发扬光大,是必然会出现的局面。不过,这种情况造成了历史的含混,也是不争的事实,不同「主义」之间相互排斥、论争,让整个现代变得既不平静也不理性,成为认识中国现代的难题。我觉得,这种「含混」至少包含两个层面上的问题:第一是客观的混乱。简单说,便是历史上秉持不同「主义」的知识分子之间,没有意识到(或无暇顾及)「主义」之间的共同基础和需要,从而造成互相不能说服的局面。第二是主观原因造成的混乱。具体说,便是研究者或者因为不了解历史,或者有意回避某些现象从而形成文化传播中的混乱。譬如,中国现代文化中出现的所谓「自由主义」和「左翼」的分歧。在历史当中,这两派知识分子虽有分歧,但并非水火不容、毫无共识,两派知识分子同刊发文,在某些问题上保持同一态度的情况屡见不鲜,只是到了「阶级斗争」思想被高扬之后,因为政治斗争的需要,两派思想存在的共识基础才被完全抹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