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2170

发布书摘:7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11-24

认知盈余

“互联网革命最伟大的思考者”克莱•舍基 继《未来是湿的》之后最新力作 看自由时间如何变革世界的未来 如果说《未来是湿的》揭示的是“无组织的组织力量”, 那么《认知盈余》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克莱·舍基
  •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定价:49.80元
  • ISBN:9787300148120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1-28 摘录
    《认知盈余》第七章: 本章作者引发我们思考:如何开凿并利用认知盈余?以群体的形式尝试新事物,是迄今为止也是将来对社会化媒体最为意义深远的利用。新工具提供的机会越多,任何人可以从之前社会形态推断未来的可能性越小。因此,要从一个工具中创造出最大价值,需要的是连续不断的尝试和错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这个过程。这个过程遇到的事情有三个类别:创造新机会,应对早期的成长,以及根据用户不断带来的意外做出调整。在这三种类别事情上,作者分别给出了可行性建议。 总之,如果我们给彼此参与的机会,对彼此的尝试做出奖励的话,我们会让事情变得更好。 感悟:上面的这句话对我触动最大。数字时代下,什么都可能是过时或者即将过时的,我们已经到了一个尝试和试错的时代,要发挥最大价值,就要彼此参与,彼此激励,才能彻底改变认知,进而改变行为。 行动:将以上那句话践行到我的管理中。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28 摘录
    《认知盈余》第六章: 内容:管理个人自由和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成为我们的责任。 1.个体的满足和群体的行为动机。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群体必须保证自己的高效率,同时必须保证其成员具有满足感。 2. 四种分享形式:个人分享,公用分享,公共分享,公民分享。这些横跨个人,群体,公共领域和公民的分享形式体现了参与者和非参与者所能创造的不同价值。我们应该用不同的优化方法来创造不同的价值,并管理不同类型的问题。 3. 群体的治理。为了成功创造和维持公共利益,一个群体必须抵御外界的威胁,同时抵御内在的威胁。 感悟:最喜欢本章的这句话:过于关注群体的情绪化因素有可能导致群体能力的削弱。一个群体对其成员个人满足感的关注可能会超越其对自身目标的关注。以此自勉。 行动:反思自己,是否在日常管理团队过程中太过于关注情绪化因素和个人满足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28 摘录
    《认知盈余》第五章: 内容:这是一个创造慷慨文化的时代。有些价值是市场创造不出来的,这些价值的创造只能靠一系列分享和相互协调的假设,也就是文化。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 在共享经济学中,知识是人类所拥有的最具兼容性的东西,要利用他,需要四个条件:社区规模的大小,共享知识的成本,被共享知识的明晰性,以及接收者们的文化规范。在第四个条件上,参与者的规范是预测未来成功与否的关键,而这些规范在一定程度上是基于群体成员是如何理解彼此之间关系的。 感悟:文化是一种协调工具,这句话对我触动最大。想到快乐大家庭,快乐发展到今天,出现形形色色的人,问题和困难,这些不是只有快乐遇到,但快乐挺过来的,文化应该是其中很重要的协调工具之一。 行动:团队文化建设一定要时刻关注,刻意养成,坚持推行。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28 摘录
    《认知盈余》第四章: 内容:新的工具赋予我们新的能力,继而又使我们能为彼此创造机会,谁能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谁就能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 作者着重介绍了滑板和画室的例子,来告知我们:所谓“领先用户创新”并不是由产品的设计者,而是由该产品最活跃的使用者来推动的。通过“最后通牒游戏”告知我们:自私程度和市场力量确实相互关联。新的工具下,有新的方式,如联合协作,这里体现的是群体创造的价值;社会生产上,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免费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了。例子很多。但是我们也要知道,改变人们行为方式是将新机遇和旧有动机结合起来的产物,只有你做到了这样的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结果。 感悟:最近经常刷微博,结合看的这本书,对于微博上出现的一些新的现象慢慢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行为只是现象,深入去思索动机才是事务的本源。觉得很绕,需要再努力。 行动:从微博上的找些例子来佐证作者的观点。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1-28 摘录
    《认知盈余》第三章: 内容:无酬的动机: 通过“葛洛班之友”粉丝做慈善的例子为引子,告诉我们:在数字网络时代,热爱胜于金钱,内在动机能让行为本身就成为一种回报。德西的索玛立方体实验告诉我们自治和胜任感可以成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机。而社会动机上则有两类,一类围绕联系和成员,一类围绕分享和慷慨。不管是社会动机还是个人动机,都是无酬的动机。 行为源自不同动机,会产生不同的特点。正如源自内在动机的业务爱好者,在相对私密的环境活动,而源自外在动机的人们则在更公共的场合活动。 内在动机引发的行为正是放大渴望的反馈循环。因此,满足这些动机所使用的工具就应该被推广。 感悟:联想自己对微博,朋友圈,qq的使用,以及自己自发参与一些无酬活动的动机,我想我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行动:在以后策划活动特别是无酬活动等相关的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能促发参与者的内在动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