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1-04
图解心经
《心经》是一本文字简要、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只有260字,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摄取600卷《大般若经》心髓,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吉布
-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定价:68.00元
- ISBN:9787561358108
-
如释迦牟尼佛所悟的“缘起性空”四字,
“缘起”即是一切法因缘而生,缘聚则有,缘散则无,当体即空,人我、法我当下即是不存在的。此即是人无我,法无我,哪有我可得。
“性空”即是是否有一个本性可得,如印度教的梵我,基督教的上帝,某些宗教的神我,以及道、存在、本性真心等等。佛说本性也空,即所谓真如、如来藏、心即是佛等等,也只是权宜之说。
本性空不只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本性,而是说一个空也不可得,这即是性空。
净洒洒无一法可得,是为究竟。然而,性空不碍妙有。妙有即是这因缘所生之法,它的当下即性空。
所以《楞严经》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问:性空? -
因缘所生法,是指生灭变化之有为法。“因”是前面的一个动机;只要前面一动,连锁的关系就来了,这就是“缘”。
“因缘”其实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现象、物件都不会突然产生;任何事物的产生,必须有一个前“因”和适当的环境条件配合,即所谓“助缘”,或称为“缘”。当“因”与“缘”配合成熟时,就会产生结果。
所以因缘即是一切法,一切法即是因缘。
法即事事物物,而因缘即每法亲生之因与助成之缘。
因缘所生法认为是“我”的每一个人,实质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各种因缘的集合体。
所以当体即空,并不是要空了它才是解脱,而是没有一一个实体需要去解脱。所以禅宗说:“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因缘所生法:因+缘=结果 “我”只是各种因缘的集合体,所以“本自无缚,不用求解” -
妄想使得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构造的世界中,无
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佛教中,唯识宗曾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一日遍计所执性,是我们的意识构造的主观错觉世界;
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观的现象世界;
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
我们通常生活在遍计所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以,人类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首先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也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所看到的自然也不是真实的世界。
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
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需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妄想自然也就不生了,也不再有什么执着。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
对拥有的执着是妄想的助缘,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在一堆干柴上点火,烧着了房子,这时正好刮起了风,火借风势熊熊燃烧。小孩点火喻无明,干柴、房子如欲望,大风好比执着。欲望的火是因为小孩的无明而生起,随着大风而增大。可见,人在欲望推动下才产生妄想,并随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
妄想使得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构造的世界中,无法正确地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
在佛教中,唯识宗曾把世界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一日遍计所执性,是我们的意识构造的主观错觉世界;
二曰依他起性,是客观的现象世界;
三曰圆成实性,是客观的本质世界。
我们通常生活在遍计所执性中,因而无法认清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所以,人类不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首先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认识自身。人类以妄想心去认识世界,所认识的也自然是妄境。就像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看世界,所看到的自然也不是真实的世界。
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南台静坐一炉香,竟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商量。”平常人打坐妄想很多,总要通过修观、念佛诵咒来对治,而禅者的修行根本不需要除妄想。他们已经把这个世界看透了,烦恼也就降伏了。世间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特别感兴趣,妄想自然也就不生了,也不再有什么执着。无智无得,心无牵挂,妄想自然就不会有了。 -
●人生的烦恼因执着而起
当我们认识到所缘性空,就不会对“有”生起实在的执着,是无得;此时妄心也就自然熄灭不起,是无智。
《大般若经》说:“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一切法不现则般若现。”在妄心、妄境、妄执熄灭的情况下,此时显现的清净心、平常心便是般若的功用。
因为执着而产生“颠倒梦想”。“颠倒梦想”即是妄想。
妄想一词,来源于佛教,它的内涵很广泛,以佛教智慧来看,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妄想中。
妄想的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着是助缘。
对拥有的执着是妄想的助缘,比如一个无知的小孩,在一堆干柴上点火,烧着了房子,这时正好刮起了风,火借风势熊熊燃烧。小孩点火喻无明,干柴、房子如欲望,大风好比执着。欲望的火是因为小孩的无明而生起,随着大风而增大。可见,人在欲望推动下才产生妄想,并随执着而不断增强,执着有多深,妄想就有多大。妄想的产生,无明是根源,欲望是动力,对拥有的执着是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