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750

发布书摘:100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6-27

乡土中国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乡土中国》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费孝通
  •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定价:22.00元
  • ISBN:9787301174821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3-07 摘录自第 52 页
    ◆ 所谓学就是在出生之后以一套人为的行为方式作模型,把本能的那一套方式加以改造的过程。学的方法是“习”。习是指反复地做,靠时间中的磨练,使一个人惯于一种新的做法。
    ◆ 我们不断地在学习时说着话,把具体的情境抽象成一套能普遍应用的概念,概念必然是用词来表现的,于是我们靠着词,使我们从特殊走上普遍,在个别情境中搭下了桥梁;又使我们从当前走到今后,在片刻情境中搭下了桥梁。
    ◆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再論文字下鄉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7 摘录自第 51 页
    我要辨明的是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而且我还愿意进一步说,单从文字和语言的角度中去批判一个社会中人和人的了解程度是不够的,因为文字和语言,只是传情达意的一种工具,并非唯一的工具;而且这工具本身也是有缺陷的,能传的情、能达的意是有限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7 摘录自第 49 页
    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7 摘录自第 36 页
    ◆ 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
    ◆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
    ◆“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文字下鄉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3-07 摘录自第 33 页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鄉土本色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