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2600

发布书摘: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8-16

月童度河

这是一种如实和行进的写作,如同灌注之前,把容器清洁。只愿在时间中慢慢成为单纯的人。 《月童度河》是继《素年锦时》后全新散文小说集,用清简的文字,记录了对生活的诸多观察和 …… [ 展开全部 ]
  • 作者:庆山
  •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定价:45.00
  • ISBN:9787530215814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9-02-25 摘录自第 280 页
    不过是六七年时间,和身边的那些人一起都已面目全非。脸部变化是,越来越坚韧,趋向中性。就像一个负重很多的人会增加骨骼的密度。从本性上,我不喜欢那种爱打扮得过于女性化的女人。觉得女子应有丈夫气,胆子大,有担当。相比年轻时候的天真无知,更喜欢现在的沉着。一种厚重的摇摇欲坠。
    是在这样的年龄之后,生命中重要的人才开始纷纷出现。我的人生开始得比较晚。之前所有经历,都只是一种练习,一种预备。这大概是目前最好的一段时间。所有的发生,都在呈现出之前无法感受到的深邃和温柔。
    当天晚上,停留在小镇旅馆,怎么也睡不着。干脆起来淋浴,吃饼干,看书。想着也许是不忍离开的原因。看到一张以前的颐和园玉带桥的黑白照片,茂盛水草,一个划船的古代的男子。想起他说过的话:“任何事情都可以在时间里完成。包括解脱。”
    他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与日常人不一样。这是美妙的。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2-25 摘录自第 261 页
    清凉感来自于给他人做任何事持任何观点的自由。平常心是愿意开放地接纳一切可能性。
    他说,凡是想着人生没有意思的时候,必定那时心里只想着自己。
    又说,要离花近一些,因为当花开放,它付出生命里此刻全部的能量。它竭尽全力的,毫不保留。这本是接近终结的时刻,但它却这般静谧和欣喜。他说,全然的相信之后,是全然的接纳。在修复的过程之中,会发现自身存在的一种无须修复的完美
    对我而言,快乐的事情,是可以认真地道晚安。有时觉得这是妄念,或者也许是无常的一个小沙粒。它太不可靠。但正因如此,应该更加认真地对他人道晚安。天真是只存活于当下。
    如果知道如何去天真地与己与物相处,也就明白了快乐的秘诀。
    应该向着最重要的、最根本的东西移动。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2-25 摘录自第 257 页
    对他人最大的慈悲是,允许对方爱你。很多时候,我们判断、评估、限制、怀疑对方,也经常试图改变对方,并直接或间接地拒绝对方。这些都是常人通用模式。慈悲是一面湖水,你扔进来什么,我都容纳。不发出声音,只是把你承托。
    可以接受一朵花绽放后褪色、残缺、干枯、凋谢,却为什么要强求别的永久不变呢?当花朵供养出它的芳香,毫无心机,只要你观望和悦纳就足够了。不占有,不紧抓,但相互的一刻全部投入。接受任何一种结果。
    如果对方没有使你感觉到在获得更好的生长,就应选择离开时间无多,不要粗率地吃一道在变坏的食物。选择能使自己更为洁净、优雅、饱足、安全的食物,如果暂时没有,就喝水、休息、观想、独自往前走。
    生活里留着一些鸡肋般的关系,只能说明勇气不够。断舍离也包括终结一些无药可救的人,这不代表有错。想想那些形式化的冷漠的婚姻,那些没有赞美和性爱的婚姻,那些只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而忽略对方苦痛的婚姻。需要一些离开的决定,这表明心在生长。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2-25 摘录自第 284 页
    如果不能使人产生喜悦、平静、清净、往上的感受,而使他人得到的是烦恼和痛苦,这是需要检讨的。尽量有益于人,而不是损害。对不合己意的人与事不要采取攻击。有时理解会变,而语多伤人。
    当我们被他人粗暴而轻率地下结论的时候,应该想到自己也经常这样对待别人。观察自己和其他人,这种急欲下达的审判、指责、需求、期待,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支配和控制欲,是有多少?
    如果有人学习,没有用来研究自己却在讨伐别人,觉得别人都是问题而自己完美无缺,咄咄逼人,审判他人,这是在把法教当成一种装饰自我的奢侈品。应该对外界的所生、处境、状态、结果,保持一种接纳和开放。这种深刻而强烈的体验,会把边界扩大。
    对一些人来说,学习是多了一项增强自我的武器。对一些人而言,是走上独自朝圣的道路。把负面的有刺激性的情绪,实行转化,增加心的容量。这是实际的训练。
    做人最重要的,一是豁达,二是清爽,这样才能心境完整。年轻时在情绪和习性的浪潮中折腾太狠,也不自知,回头看,全是无明。想法应避免走极端,伤人伤己,全无必要。清理痛苦的思维方式,接受实相的存在,而不是被情绪和妄念拨弄。这是时间带来的返璞归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2-25 摘录自第 171 页
    所以,她说,你所感知到的一切物质,是由你的意识构成。意识不消逝,一次一次轮回反复,不结束的梦魇。你在空中捕捉花影,内心焦灼深刻。在我们的幻象之中,这可触及可念想的,大大小小,都是一种焦灼深刻:疼痛、欲望、窜上高空的烟火、可望不可得、得而厌之、厌之不可弃、辗转反侧、忏悔、激越……
    你只是没有能力超越到可触及可念想的范围之外的一切。如同没有离开树洞范围的蚂蚁,蚂蚁群落中的一只,细小卑微,在无尽繁盛的繁殖之中,在潮湿逼仄的处境之中。不知道树洞之外是树林,树林之外是森林,森林之外是高山,高山之外是平原,平原之外是大海……怎么可能知道会有大海。你从未见过它,想象不到它。你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树洞,不可能有大海。说世界有大海的人是痴妄。
    说有大海的人,也未必真的见过大海。但他是没有见过大海却相信有大海的蚂蚁。
    他未必比你幸福,比你多拥有一件一物,比你永恒。我们为什么要讨论是否有大海的问题。如果我们的生命只是一朝一夕之间。能够被明确感知的,只是饥饿、劳累、寒冷、焦虑……这些本能的需求。那么,也许觅食比什么都重要。他喜欢与你讨论大海吗?他在一片凋落的红色槭树叶上,嗅闻到原子的气味。他日行夜行,在梦中踏上去往尽头的远途。
    路的尽头,是碧蓝大海。一片槭树叶的气味,也是盐的气味,水分子的气味,月光的气味,岩石的气味。死去的瞬间,他发现在一片真正的潮水之上。他竭尽蚂蚁的一生,此刻体验到从未感受过的明亮、动荡、起伏、广阔。但是无法用语言用声音用标记告诉任何其他同类。他只能对自己说,我完成了。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