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摘本创建于:2018-03-31
自然笔记
《自然笔记》内容简介:一支笔,一页纸,一颗痴迷于自然的心,线条伸展,文字跳跃,各个生命的宏观、幽微次第绽放。这是一扇神奇的转门,它让我们像狸像獾,一头扎进灌木丛的深处, …… [ 展开全部 ]
- 作者:芮东莉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定价:39.80元
- ISBN:9787508639994
-
(三)文章为什么以“祝福”为题?(PPT17
学生讨论。
提示:(1)“祝福”贯串全文,除了开头和结尾,中间四次提到“祝福”,可视为小说的另一条线索。
(2)揭示小说主题。“祝福”是鲁镇的人们最重视的习俗,是人们祈祷幸福的仪式,祥林嫂却在人们祝
福时遭受打击和侮辱,最后死在祝福声中,深刻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冷酷。
(设计意图: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小说把三次年底的“祝福”作为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了起来,形成了清晰的发展脉络,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
福”这一特定场景中,不但描写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了祥林嫂悲惨的足迹。)
二、拓展延伸
课堂讨论:五
学生活动
熟读课文,找出小说中关于金钱的零星表述。比较阅读,看看能发现什么
明确:“五张账单”,是指小说中关于金钱的零星表述。概括起来有如下五处(1)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2)祥林嫂初到鲁家的工钱:每月五百文。(3)婆婆从鲁家支走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4)卖祥林嫂的钱:八十千;娶亲费用:五十千;还剩十多千。(5)捐门槛的价钱:
大钱十二千。
点拨:分析这五张帐单能够以小见大地剖析封建制度下政权、神权、族权、夫权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无情压榨:祥林嫂辛辛苦苦做工三个半月,还买不了两盘“价廉物美”的清燉鱼翅,可见封建卫道士的代表鲁四老爷对她经济上的盘剥;婆婆能从鲁家支走工钱,并把祥林嫂一抓一捆一塞卖了八十千,花了五十千给小儿子娶媳妇后,还净赚十多千,这是族权和夫权在替其婆婆撑腰;祥林嫂把自己两年做工挣得的工钱全都捐了门槛,还“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这体现了神权思想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深毒害。(PPT18) -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PPT15
≠全找当有关的境描写,思考、交流并回答注意:此环节应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处理,基础好的学生宜独立思考,基础差的学生可以采用思考后小/爸课
组讨论的形式
1.社会环境:开头和结尾对“祝福”景象的描写有何作用?(找出开头、结尾中有关“祝福”的景象,和对
样林嫂的描写进行对比)
明确:开头“祝福”景象的措写渲染出热间繁忙的气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样林在此时
寂然死去,天空中燃放的爆竹和富人家里繁忙的景象作为她死亡的背景,反衬出她的悲凉命运。深化了作
品主题,据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结尾“祝福”景象的措写和开头形成呼应,突出主题。样林嫂死后,如一粒尘埃,立刻消失在鲁镇的“祝
福”中,就连她的死所带来的气,也被“祝福”的空气一扫而净。鲁镇的人们都忙着析求幸福,连“我”也感
到“懒散而且舒适”了。文章结尾透出一股强烈的悲凉之感,作者借此表达悲愤之情
2.自然环境: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揣摩其作用。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害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
乱成一团糟。(在繁忙中染出寒冷的气氛,一个“竟”字预示着祥林嫂的突然死亡。)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
厚的雪得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寂。(渲染出悲凉的气氢,烘托出“我”沉寂的心情。)
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PPT16)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文作铺垫。
(2)衬托人物心理
(3)象征和暗示。
(4)交代人物活动场所
(5)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文章为什么以“祝捐”为题2PPT17 -
深入探究
k我”的形象分析
测览课文,找出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分析
1.“我”在小说起
到什么作用
的视角讲还了林瘦半生坎坷和不幸的道
,在小说结构上“我”到线索的作用
明确:小说以“我
2.“我”和四叔相处的融治吗?为什么?
找出有关句段: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
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憎恶
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
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
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
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明确:由这些语段可以看出,“我”与四叔相处并不融洽,“我”的新思想与他的旧观念格格不入,“我”的
进步理念与他的封建迂腐无法融洽沟通。
3.“我”遇到祥林嫂,被问及三个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
没有魂灵的?”“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为什么会问这三个问题?
明确:社会现实使她难以生存,她想念儿子和丈夫,即使下地狱受罪只要能和家人见面也愿意,也表现
出在祥林嫂心中,这人世甚至比地狱更让她痛苦。
4.对于祥林嫂的问题和她的死,“我”的反应如何?找出对“我”的心理描写的关键词。
明确:悚然、遭了芒刺一般、胆怯、觉得不安逸、总觉得不安、自笑、心突然紧缩、惊惶、渐渐轻松
5.全鲁镇的人对于祥林嫂都是同样的态度
鄙薄,厌弃,毫不同情。为何“我”的态度如此不同?表
现出一个什么样的“我”?
明确:因为“我”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我”憎恶鲁四老爷,有鲜明的反封建思想。我“明白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因而真正同情祥林嫂。可是“我”又软弱无奈,自寻安逸。“我”身上既表
现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进步思想,同时又暴露出其普遍弱点。(PPT14)
(设计意图:对于作品中的“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和作者相混。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加以明确,会
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
(鲁四老爷形象分析
1.找我出第一部分对鲁四老爷的描写(正面、侧面),及其对祥林嫂两次到鲁镇的态度,归纳鲁四老爷的
人物形象。
明确:讲理学的老监生,反对新党,读旧书,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和实施者,他迂腐、保守、自私冷酷,是地
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主要人物。 -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比较其异同,思考其用意
自主阅读,同桌交流。
明确:
第一处: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
顺着眼。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
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第三处:死前与“我”相遇。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
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作者通过肖像描写首先显示出祥林嫂的性格特点:勤劳,朴实,善良,温顺,要求极低,易于满足。但再
到鲁镇时,她的两颊和眼睛发生了变化,说明精神上受到刺激,极度悲伤。而第三处则显示其遭遇悲惨,乞
讨无路,陷于绝境,心灵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是濒于死亡。
初到鲁镇时,虽可看出祥林嫂在婆家生活境遇不佳,但我们仍能在她身上看到青春的活力,但再到鲁镇时,这种青春活力已经不复存在,而第三处则更显示了祥林嫂不仅青春活力不再,甚至连生命力都很微
弱了
肖像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一个特点。本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些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捐了门槛以后“眼光也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斥,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眼睛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过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
“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PPT11-PP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