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与纤寻。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2850

发布书摘:64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5-12-08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国,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这些事件,表面看来虽似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美] 黄仁宇
  • 出版社:中华书局
  • 定价:36.00元
  • ISBN:9787101052039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07-13 摘录自第 246247 页
    要是主将不用宗教迷信的因果报应作为规劝,还有什么其他办法辅助军事教育?


    除了歃血为盟之外,戚继光还在他的麾下创造
    了很多宗教式的做法。比如,他亲自设计制作各营
    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间传说中的符号和动物,意在激励这支由农民和矿工组成的军队的士气。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身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他重视黄道吉日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难道本朝最为出色的军人竟沉沦于迷信之中?这《四
    库总目提要》的编者都感到别扭,不知应当如何评论他著作中的这些内容。具不中但是用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文此事。
    伟大的人物总能认清事实,士兵的文化程度不高。但是道德,神君等的观念影响几千年。戚继光就是利用这个条件,让士兵听命。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7-13 摘录自第 245 页
    使当时和后世的同情者无不扼腕叹息。戚继光本人的功业固然值得表彰,同时又加上这些感情的色彩,所以,不论是正式的传记,还是非正式的纪事、评论,总是对他备加称颂,有时竟把他描写成一个完人。
    但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应当有超越当时的看法。戚继光是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强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难于解释的事情。譬如说,这位高级将领生前娶妾三人,生子五人,可是直到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他却能全部隐瞒了他们的存在,他泼悍的夫人竟不知将门有子。他在部下面前提到士兵生活的痛苦,可以洒下同情的眼泪。他废止了让士兵采伐柴薪以供他家用的成例,有一年除夕,总兵府中竟因为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时辞岁②。可是北京著名餐馆的名菜,如抄手胡同华家的煮猪头,却由百十里外走马传致。又譬如他在蓟州练兵时采用过歃血为盟的仪式,与将士共饮血酒并对天起誓:“或怀二心,不爱军力,不抚念军贫,或屡禁而肆科索,或虚冒而充夤缘…即如俞景龙立死,以膺显报。”如果“恣意科敛以供馈送”,就会遭到“天灾人祸,瘟疫水火,使全家立死”,甚至“男盜女娼,十代不止”②。然而从一些迹象看来,戚继光并没有完全遵守他自己的誓言。他以重金购买美女送给张居正一事固然无法证实,但是他让他的兄弟给张家“馈送”礼物,却见于张居正的书牍而张居正只象征性地收受其中的一小部分,把其余的“璧诸来使”,也可以隐约看出礼物的贵重≌。《明史》本传把他和俞大猷比较,说他“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也是用委婉的措辞
    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这样我会更欣赏戚继光。
    +1
    1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7-13 摘录自第 231 页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惟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至于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之内,谁想要极端强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较海瑞,戚继光就成功了。
    +1
    1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7-12 摘录自第 192 页
    使读者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处理财政问题的篇章。在洪武时代制定的赋役制度,流弊已如上述。其最为百姓所苦的,厥为名目繁多而数额无限的“役”。大户人家可由官僚的身分而蠲免,这些沉重的负担就不可避免地落在中小地主身上,并往往使他们倾家荡产。在推行了近二百年之后,帝国政府已深深感到窒碍难通而不得不加改革。改革的办法是把各种名目的赋役折合成银两,以附加税的形式遍加于全境的土地上,不分贫富,计亩征银。这种新的税制称为“一条鞭法”。地方政府就用这些附加收入以支付各种力役。
    何为一条鞭法?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07-12 摘录自第 171 页

    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
    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这是海瑞执行法律的标准。 他只是出于坚持维系伦理纲常,力追往古。难怪“志大才疏”的评语。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