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轻骑兵

个人简介:

累计积分:680

发布书摘:31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9-25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

《与本科生谈:论文与治学》分为八讲,所讲授的内容是郑也夫教授几十年来读书、写作、做学问的心得体会,行文风格类似讲座,感情真挚,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是一味以做学问为志业、 …… [ 展开全部 ]
  • 作者:郑也夫
  • 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 定价:18.00元
  • ISBN:9787209043670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8-10-01 摘录
    再次,佛教思想鼓励世人积极向善,让人明辨是非,认同从善是光荣,作恶是耻辱。现在有很多人黑白颠倒,到处宣扬自己罪恶的经历,把这种经历作为一种炫耀,显示自己的能耐,不但不引以为耻,反而引以为荣,鉴于此等人某些方面的“成功”,闻此之人则纷纷效仿。佛教宣扬的至善理论则可以让人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把这种颠倒的价值观重新恢复过来,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中的完美道德,合理的社会价值观念应该是把“至善”作为一种追求理想。最后,佛教思想是崇尚平等观念的,人人皆可成佛,即人人皆平等,这是对特权思想的反击。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享有权利和义务,人与人之间有贫富的差距,但不应该有人格上的高低。当今世人之多数没有平等的观念,不平等的因素有地域不平等,贫富不平等,职业不平等,职务不平等,种族不平等,这些因素带来的后果数不胜数,我们从北京、上海等地排挤外地人的事例中可以看出,所谓生活在“高级”地域的人仇视生活在“低级”地域的人,还有就是富人歧视穷人,“高级”职业的人轻视“低级”职位的人,职位高的人欺压职位低的人,处于优势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1 摘录
    所以,佛教道德的实践意义绝不在于功利性,不在于流」刻板的形式,而在于对人的实在的教化,在于人们内在心灵的宁静。因此,当代佛教事业对于社会的道德影响还是具有重要作用的,佛教思想能够在一“定程度限制世人的欲望,让人有耻心和忏悔心,鼓励世人多做善事,劝诚世人莫作悲,在“定程度上:也能改善人j人之间的关系。以体表现如下:首先,可以有效抑制人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已和贪图享乐的想法,当今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世人终其·生都在追逐钱财、权利和名望,不择段地清除阻挡其标的障碍,追求这些门标的终极原因是个人享乐主义。当今弊病横生的体制和也已崩坏的传统道德已经无法阻挡世人追求个人乐的脚步,这种流毒己经蔓延全社会半个多世纪之久,上行下效,人人皆如此,所以社会不不断,冲突不断。佛教里面讲“无我”和“因果”,如果世人能够证悟“无我”那么这些盾都将圳泪云散,但是证利“无我”并非一朝一夕,所以张善恶有报,有普报,恶有行报,那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逃制住些板猫的作恶者,在“定程度上还可以鼓励世人积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1 摘录
    来越多的人们误解错读的情形中,佛教的道德影响力显然是大打了折扣的著名僧人太虚大师曾指出说,“如何建设国民的道德标准,就是怎样把人类的道德标准确立起米。道她基础巩固起米,要有种最圆满学说,能立能破,方能使人类必需的道德原理成功,开扬不可磨火的真理。在佛法中,可以提出很简单的二种观念:一、众缘主件之互成:无论什么方事方物,有为主的主因,有为伴的助缘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1 摘录
    清净的时候也不会烦恼了。前文讲过佛教的出世思想即要求“心”出世,其实“心”出世就意味着顿悟了,能够通过自己的般若大智慧领悟世间的一切,很清楚地知道切法都是空,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那么就不会执着于空和无常的东西,只有空寂是常,那么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悲天悯人之大慈大悲之心,救民于水火,教化众生依道德行事则为必然趋势。佛有大慈大悲之心,不忍看到刹那之间的人世中人与人尔腻我诈,相互挤兑,互相仇杀,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都是苦难的生命,不应互生事端,相互敌视,应该相互怜悯,相互帮助,和睦相处。佛教思想认为人世间之所以普遍存在祸端和矛盾,归根到底是因为“我心”在作,“我心”则是贪、嗔、痴的合体,世人皆以自我为中心,不分善恶地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正如圆瑛大师在《佛儒教理同归一辙》中所说:“世界到了今天,国国不和,族与族不和,人与人不和,推原其故,根本之病,就在众生多见心太重,汝心也要为我,他心也提为我,个个之心都要为我,以致粮成恶浊世界今日若要挽世道,必要救正人心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8-10-01 摘录
    综上所述,原始佛教乃至小乘佛教主张脱离世俗,通过自我修行达到涅盘境界。大乘佛教虽然也主张出世和涅盘,但它把出世和涅盘建立在慈悲和普度众生的基础上,众生不度尽皙不涅盘,大乘佛教具有平等、无私和博爱的高尚品格,它把自己的个人解脱建立在度尽众生的基础上,其名为出世实为入世,或者说是为了出世而入世。
    出入世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