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920

发布书摘:38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6-05-20

秋水堂论金瓶梅

秋水的论〈金瓶梅〉,要我们读者看到绣像本的慈悲。与其说这是一咱属于道德教诲的慈悲,毋宁说这是一咱属于文学的慈悲。即使是那些最堕落的角色,也被赋予了一种诗意的人情;没有一 …… [ 展开全部 ]
  • 作者:田晓菲
  •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 定价:39.00元
  • ISBN:9787201040578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19-05-19 摘录自第 118 页
    王六儿我们早已知道是王屠夫的妹子,如今又添加上“属蛇
    的,二十九岁了”数字。是屠夫的妹子,所以才如此善于“张致骂
    人”;属蛇,又似乎与她的“纤腰拘束、乔模乔样”相应。在描写六儿
    时,作者除了说她“把水鬓描写得长长的”之外,还说她“淹淹润润,
    不施脂粉,袅袅娉娉,懒染铅华”。不施脂粉而本色装束,与她的女
    儿爱姐正好形成对比:冯妈妈口中所述的“好不笔管儿般直缕的身
    子,缠得两只脚儿一些些,搽得浓浓的脸儿,又一点小小嘴儿”。以
    及西门庆眼中所见的“乌云叠鬓,粉黛盈腮,意态幽花闲丽,肌肤嫩玉生香”。两个女人,两种描写:盖六儿是饶有风情的妇人,爱姐却是还很稚嫩的十五六岁少女。这里有趣的是我们大概本来以为成年妇人才需要涂脂抹粉、少女才有资本天然装束,结果没想做母亲的铅华不御、做女儿的反倒粉黛盈腮。何以然?正因为母亲是成熟的女人,有风情、有自信而善于打扮,知道如何才能显露自己的
    优点、遮掩自己的缺点(王六儿的“紫膛色脸”本不适宜涂脂抹粉,何况成熟妇人自有其不依靠脂粉的特殊魅力,脂粉太浓艳了反会掩盖本色,使得自己在年少的女儿旁边更显憔悴);女儿一方面是稚嫩少女,仅有“意态”而没有风韵,另一方面西门庆来相看的是女儿,而太师府对韩道国一家来说宛如天上,哪怕女儿只是嫁给太师的管家做妾,也强似嫁给一个普通人家为妻,所以爱姐是这一天的
    主角,自然必须打扮起来,不能被母亲夺了聚光灯也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20 摘录自第 53 页
    本回再次写到西门庆十兄弟:绣像本第一回中,卜志道死了
    补入花子虚;这一回,花子虚已死,于是补入西门庆的主管贲四。“十个朋友,一个不少”这八个字,作者写得极是尖冷,应伯爵帮53
    闲,也写得滑稽之中甚是讽刺:听出西门庆怕花大,又确知花大并
    不肯捣乱,便拍着胸脯说:“火里火去、水里水去……他若敢道个不
    字,俺们就与他结下个大疙瘩!”当年西门庆偷娶金莲时,怎么没听
    伯爵拍着胸脯说帮西门庆对付武松呢。而十兄弟之一的花子虚被
    抓到京城,应伯爵等人更是无人出头。亲兄弟如彼,而结义兄弟如

    在宣扬歌颂男子友谊、兄弟义气的《三国志》、《水浒传》甚至《西游记》之后,《金瓶梅》无情地刻画出现实人生中一班儿称兄道弟的男子是怎样背信弃义,对已往理想化了男子情谊的英雄传奇
    进行了有效的、系统的反讽。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20 摘录自第 49 页
    花子虚的三个和他争遗产的兄弟,在词话本中作“叔伯兄弟”,在绣像本中作花子虚的亲兄弟,则作者的谴责更深刻了一层。而过世的花太监与李瓶儿的暖昧关系,也同样更深厚了一层:因为既然四兄弟“都是老公公嫡亲的”侄儿,何以分遗产时如此厚薄不
    均乎
    《金瓶梅》的作者,绝非一味以道德正统自居的人。他对瓶儿
    与西门庆的私情,其实有很多同情。这种同情,表现在他对花子虚
    的批评上:虽然瓶儿对花子虚相当狠心,但是“若似花子虚落魄飘
    风,谩无纪律,而欲其内人不生他意,岂可得乎”。也就是说,花子
    虚一天到晚和狐朋狗友泡在妓院里流连忘返,实际上是自己导致
    了妻子生外心的结局。在十分陈腐的“自古男主外而女主内”等等
    套话之后,作者给了读者一份相当朴素而清新的关于“爱情”的宣
    言:“要之,在乎容德相感,缘分相投,夫唱妇随”,还要“男慕乎女
    女慕乎男”。也就是说,只是单方面的忠贞顺从是不够的,男女双
    方都对婚姻的成功负有责任,而“容德相感”,男女之互相爱慕,还
    有那神秘的“缘分”的作用,都是一个“无咎”婚姻的必要条件。虽
    然没有鼓励私情的发生,《金瓶梅》的作者却也从不曾盲目地谴责
    “犯了淫行”的妇人:对金莲,他哀惋她“买金偏撞不着卖金的”;对
    瓶儿,他同情她嫁了一个“把着正经家事儿不理,只在外边胡行”的
    丈夫。不少海外学者,如芮效卫、柯丽德,喜欢把《金瓶梅》放在个儒家的思想框架里面研究,但是,正统的儒家对社会风气道德首先讲教化,教化行不通,就要采取惩罚的措施来纠正错乱的道德名分。《金瓶梅》的作者—尤其是绣像本的作者—对人生百态更多的是同情,是慈悲,是理解,而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的褒扬或
    指责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11 摘录自第 10 页
    武松踏雪回来一段文字,与第八十七回武松流放回来假称娶金莲一段文字遥遥相对。此回写金莲“独自冷冷清清立在帘儿下,望见武松正在雪里,踏着乱琼碎玉归来,那妇人推起帘子,迎着笑道:叔叔寒冷”。(而叔叔也确实“寒冷”)后来又令迎儿“把前门上了闩,后门也关了”,以便引诱武松。八十七回中,金莲已离开西门府,在王婆家里待嫁。这时的金莲,已经与昔日的金莲,判若两人,然而,就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似的,她再次站在“帘下”,远远地看到武松走来。这情景是如此熟悉,几乎要使得我们也忘记了
    部大书横亘于两幅帘子之间,只有金莲慌忙的躲避,使我们骤然记起武大之死、武二之流放这一系列黑暗事件。然而,的确有一样东西,是一直没有改变的:那就是金莲对打虎英雄不自觉的迷恋(以及她对自己美貌的自信、对武大的全然忘怀),这迷恋与自信与忘怀,使得她盲目于武松心中的仇恨,听说武松要娶她,居然不等王婆叫她,便从里间“自己出来”,为武松献茶。而武松在杀金莲王婆之前,也“分付迎儿把前门上了闩,后门也顶了”—正是金莲在大雪天引诱武松时的情境。在似曾相识的恍惚迷离中,金莲的
    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好电影啊……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19-04-11 摘录
    这样看来,绣像本此处比词话本干净简省很多,但是词话本和绣像本比起《水浒传》都多了一个关键的细节:金莲当掉自己的钗环供武大典房。这样一来,绣像本的叙述者不说金莲“好偷汉子”便有了重要的意义:一来绣像本往往让人物以行动说话而较少评论判断,二来好偷汉子的评语与下文金莲主动出钱帮武大搬家根本不合。试想如果金莲那么喜欢勾引男子,她又何必典卖自己的钗环以供搬家之需呢。(按,金莲的大度,非很多女人小气、爱惜首饰之可比。而在古典文学里面,往往以一个女人是否能献出自己的首饰供丈夫花用或者供家用来判断她的贤惠,若依照这个标准,
    7则金莲实在是贤惠有志气的妇人,而且她也并不留恋被浮浪子弟搅扰的生活。又可见她好的只是有男子汉气概的男人而已,并不是金钱。)(水浒传》全无此等描写,金莲遂成彻头彻尾的恶妇。绣像本中的金莲在初次出现的时候,有着各种可能。她最终的沉沦与惨死,有无数的偶然机会在作祟,不完全是她自己的性格所决
    定的。
    这话倒是。能嫁好点,谁愿意做坏女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