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积分:1050

发布书摘:107

此书摘本创建于:2017-05-15

人生的智慧/西方经典文库系列

  • 作者:阿图尔·叔本华
  •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定价:CNY 35.00
  • ISBN:9787568019712
已发布177183条书摘
按时间排序 按页码排序
  • 2020-01-10 摘录自第 265 页
    此外,我也说过,人老了,时间过得更快了,这就足以对抗无聊寂寞。假若人们不对身体苛求过甚,那么体力的下降就没那么严重。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对晚年是极大的不幸。只要去除了贫穷,身体还康健,那么,人虽然年纪大了,但生活还是可以过得去的。这时人的主要追求是生活舒适,不为生计犯愁。所以,人在暮年,不再像先前那样还贪财爱物;因为赚钱是以消耗精力为代价的。爱与美之女神维纳斯不再垂怜于他,他就转而在酒神巴克斯那里寻欢作乐。过去,他喜欢去观察、旅行和学习;现在,他热衷教导、论说别人。如若一个老人还保持对学问、音乐、戏剧的热忱,如若他还对外在事物产生一定的敏
    感,有些人到了耄耋之年仍然如此,那么他就够幸运了。
    到了这个岁数,一个人的内在品质给他所带来的福分,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不过,大多数人一辈子浑浑噩噩,到了高龄之后,越来越像个机器人。他们也在思考、说话,但翻来覆去的就是那么一点事情。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什么影响,他也没有从肚子里掏出什么新鲜花样。和这些老人聊天,就像在一盘散沙上写字,字刚写完,字迹几
    乎直接就消失了。这种老人只不过是生命的“骷髅”而已。
    在极为罕见的情况下,人第三次长出了牙齿,这显然是大自
    然想告诉我们,哪怕人在老年,也可以有第二个童年。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0 摘录自第 264 页
    这种心态给年长者一种特殊的心灵安宁,他面带微笑,俯视世间的阴谋诡计。他不再留恋尘世,他知道,无论人们怎么为自己的人生乔装打扮,然而,一旦洞视他们欲望中的种种华而不实的年集装饰一人们为那些装饰又是着色,又是打扮一他也就看穿了人们真实生存。要评价一个人的确切价值,只需看他是否远离了苦痛,而不是盯着他是否在享受快乐,更不是关注他是否拥有荣华富贵(贺拉斯《书函
    辑》第一卷第12章1-4页)。
    人之垂暮,其根本特征就是醒悟。幻象消失了,而在此之前,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刺激,也促使人们去打拼。我们领悟到、世间的辉煌、奢华、荣耀,无非虚无与空乏;我们也
    领悟到,在我们所梦想的事物和所渴望的享乐背后,所暗含的
    意义微乎其微;我们最终渐渐领悟到,我们的整个生存,无非
    是贫乏和空虚的。只有年过七十,我们才会领会《旧约·传道书》中的第一首诗。但也正是这首诗,我们才会郁郁寡欢。
    人们常常认为,老人家的命运就是疾病和无聊
    然而,有些人仅仅识得感官之愉、交际之乐,他们无法充实自己的灵魂,也无法培养他们的能力,孤独就给他们带来了无聊。诚然,人到了迟暮之年,精神能力就会有所衰竭;但是,倘若他的精神能力本来就足够强大,那么,即使是和孤独对抗,他的能力也足以应付。然后,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借助阅历、认识、实践和反思,他对事物的正确洞见还会一直增长,他的判断一针见血,事物的关联也就清楚明白了。对于万事万物,他会以整体的眼光,获得越来越多的全面把握。如此
    来,他就一直对所积累的知识进行新的组合,间或丰富这些知识,而这种最内在的自我教化,在所有方面始终坚持下来,我们的精神就充实、满足起来,也得到了回报。所有这些努
    力,使得前文所说的智力的衰退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偿。
    ①“虚空!虚空!”传道者说:“彻彻底底的虚空,凡事皆是虚

    译者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0 摘录自第 261 页
    我们常常把青春称为生命中的幸福时光,而把老年称为悲惨岁月。倘若情欲能让人幸福,那么此话果真不虚。情欲来来回回折磨着年轻人,欢愉时少,痛苦岁多。等到他们到了情欲冷却下来的岁月,他们就感受到了安宁,并很快就形成了一种深思熟虑的风格。因为他们的认识变得自由了,占尽了优势。因为认识自身无痛无苦,于是,他们越是沉浸在清醒的认识中,他们就越是幸福快乐。人们只需考虑到,所有享受的本性都是
    消极的,而痛苦的本性是积极的,那么他们就会明白,情欲并不能带给我们幸福,而衰老由于没有享受到某些快乐,就并不那么值得抱怨。因为每一次纵情享乐无非是释放了某种欲求欲求没了,快乐也就无从谈起,这毫不令人惋惜,就如同一个
    人刚吃过晚饭,就不会再吃了,而是等到睡足一夜醒来之后。
    柏拉图(在《理想国》的序言中)准确地评价了垂暮之年的幸福,只要我们那时最终摆脱了不安分的性欲,甚至我们可以认为,只要一个人始终对性欲的诱惑着了魔,只要他
    直受到性欲之魔的摆布,那么,性欲就会无休无止地给他带来林林总总的煎熬,而由此产生的冲动,会使他长久以来处在轻微的疯狂之中。所以,只有对性欲的贪念破灭,他才
    会变成一个完全理性的人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0 摘录自第 241 页
    是,我们的童年岁月就是一首没有结尾的诗歌。
    诗歌像所有艺术一样,其本质存在于对柏拉图理念的领悟,也就是存在于对本质自身、因而也是普遍性的把握;同时也存在于个体性之中。借助这种理念,每个事物就作为它这一类事物的反映而出现,所以,在一个事物身上,我们可
    以看到一千个同类事物。
    同时,有人认为,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一味专注于个别的玩意和特殊的事件,虽然它们只会对我们的意愿产生一时半会的兴趣。然而,事情终究并非如此。生活,以其全
    部意义,总是日新月异,在我们面前,它的面貌不因其日复
    一日的重复而迟钝老去。所以,在我们童年的追求中,尽管
    我们并不清楚自己追求的目的何在,但是,我们在冥冥之
    中,从每个场景、每个事件那里,把握生活的本质,以及生
    活的形态和展现的基本特征。我们观察所有人和物时,就像
    斯宾诺莎一样,“采取永恒的视角
    我们越年轻,每一个单一事物或者事件就越能代表它的全
    部种类。但是,年复一年,这种情况慢慢变少。基于此,我们
    在年轻时和在年老时,对事物所形成的印象,它们之间的差别
    竟然如此之大。在童年和青年早期,我们的经验和认识,会逐
    渐变成日后所有知识和素材的原型和范畴。这些原型和范畴就
    像概念一样,我们借助这些概念,将所有东西进行归类,虽然
    当时我们并没有一直都清晰意识到我们的这种行为。
    于是,长此以往,早在孩童时期,我们就打下了我们的世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

  • 2020-01-10 摘录自第 240 页
    伏尔泰有一句话说得极为精彩:
    个人如果不具备他那个年龄应有的智慧,
    那么,他将会有那个年龄段的所有烦恼。
    因此,在考察完整个幸福学之后,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带给我们的变化,我们进行一次大概的反思,也是很合适的。
    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一直以来所拥有的,仅仅是当下,也只限于当下。每一个当下之间的不同仅仅在于,在我们呱呱落地时,我们前面有一段长长的未来;临命终了时,我们身后有一段长长的过去。然后,尽管我们的性格天生不变,但是我们的性情经历了一个显著的变化,每个当下由此在每
    一次变化中,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在我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第二卷第三十一章中,我已经论证了这么一个事实:为什么在我们的童年时
    代,我们更多的是去认知,而不是受意志的摆布。
    在一生四分之一的时间里,我们的幸福主要来源于这一事实;然后,它就像一个失落的伊甸园,留在我们的身后。我们在童年时期,人际关系简单,拥有很少的需求,因此,意志就没有
    怎么被刺激起来。我们把自己生命的大部分投入到认知中去。
    像大脑一样,它在我们七岁时就达到了它的最完满的限度,我们的智力虽然还没有成熟,但是早就在提升。智力就在整个世界里,孜孜不倦地汲取养料,因为在这个儿童的世界中,一切东西都是新鲜的,散发着一种新奇的诱惑力。于
    +1
    0条评价 收藏 分享
     

    这条书摘已被收藏 0